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知己_君子病能无焉不病人之不己知_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儒家经典时习群《论语》研读晨课

总第二百二十四次,壬寅岁第三十四次

时间:二零二二年十月七日6:30-8:30

内容:《论语·卫灵公篇》

第十七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第十八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点评:

班吉庆先生、唐元平先生、董卫国先生

辅助主讲:

王世浩学友(第十七章)、王娟学友(第十八章)

主持:李政光学友

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知己_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_君子病能无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论语(玩诵本)》杭之先生主编

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知己_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_君子病能无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唐元平先生

唐元平先生,江南书院副院长,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鄱阳湖知行学园创始人及指导老师( 2005年创办),广东私塾联谊会发起人及会长,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主张“固中华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被《广州日报》评为“疯狂读经人”。

君子病能无焉不病人之不己知_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知己_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班吉庆先生

班吉庆先生,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的学习和研究。退休前任文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江苏省语委咨询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两次获“扬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称号。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_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知己_君子病能无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董卫国先生

董卫国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西南政法大学国学经典与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孔子研究院(曲阜)礼乐文化中心特聘研究员,辅仁读书会发起人。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七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01

班吉庆老师

唐老师、董老师早,各位学长早!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章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主讲人整理也是非常的充分,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引用说明。这一章刚刚主讲人也说了,主要是讲君子,包括以后的各章都讲君子。“君子”在《论语》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之前统计过,说“君子”在《论语》这部书里面出现的频率仅次于出现最多的“仁”,因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仁”出现了109次,而君子出现了107次,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重视。有人曾经研究过在中国的文字里面,君子出现的是很早的,那么君子最开始出现的时候主要是指在位的人,统治者。

那么,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赋予君子以道德的含义。所以,我们经常说在《论语》里面君子有两种含义,有的是以位言,有的是以德言,而以德言是比较多的。这一章孔子更是非常明白的提出了君子行为的准则,讲了四条。刚刚大家都说了,包括引用的前人注解,四条实际上是一条,都是讲的义。但是尽管四条说的是一条,都是讲的义,但是他里面的逻辑关系,这个顺序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

首先,“义以为质”,它的本质是个根本的东西,然后你要去执行,就是要按照礼去执行,执行过程当中要讲话,你要谦虚,最后用诚信才能够完成整个事情。所以这一条里面的逻辑顺序非常的严密,也非常的清楚。那么在这里面首先提出来的君子义以为质,质是什么?质是本质。如果从文字学上来讲,这个“质”在这地方并不是用的它的本义,而是一种引申义。因为“质”这个字的本义在过去是抵押的意思,不是把某某国家的太子送到人家那地方去做人质吗?你看这个“质”上面是两个斧头,那个肩不是斧头嘛,下面是贝,贝就是钱币嘛,就是拿两个斧头给人家去抵押钱,这就是它最初的意思了。

而在《论语》里面,把“义”作为君子的本质,在把义跟君子联系起来以后,君子的道德标准就更加完整了。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讲到君子要“以义为上”,以义来作为行事的标准,比如说刚刚引用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另外,后面《阳货篇》也有,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都讲了君子与义密不可分,君子义以为质这样的道理。

刚刚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说到“之”即指“义”,又指“事”,怎么理解妥当?这个讲法实际上非常好,也把这个事情看的比较透彻。刚刚我们的高学长用非常好的办法在“之”后面加了三个括号注解了“事”,我觉得这样注解很好理解,很直白。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下,把那个“事”去掉,把括号里面三个都写成“义”试试看。括号里面都写成“义”照样可以讲得通,所以钱解这个地方说即指“义”也指“事”,我很佩服这个说明。但是你再注意一下,他的那个白话译文里面并没有提到他到底是“义”还是“事”,他是留给你们自己去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你把他讲死了可能反而不好了。这就是比较灵活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把他讲死,以前大家讲“诗无达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小点,提示一下主讲人在刚才讲朱注的时候读了个意思指“质干”,两个地方,程子也讲了“质干”,这个地方不读“gān”,这个是多音字,这个地方应该读成“gàn”。你看那个繁体字写的是树榦的“榦”,这个指的是事物的主体,相当于人的躯干差不多,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读“gàn”,读“gān”就不对了。好,我就简单说这些,下面请唐老师、董老师再给我们讲讲,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掺一句话。就是刚刚那个“孙以出之”的“出”,进出的“出”,这个字如果查一下《说文解字》很有意思,叫做“进也”,上进的进,进出的进。这个字本来的意思从甲骨文、金文里面看都是一样的。下面像是洞穴的出口,上面是一只脚。因为古人是穴居,从洞口里出来,所以是画了一只脚。那么这只脚就是停止的止,它有的方向是朝外,有的方向是朝里。朝外的话就是出去了,朝里的话就是进来,所以许慎解释是“进也”。

但是许慎没有看到过甲骨金文,他这个“进也”是从他看到的小篆的写法,他认为这个字像是草木萌生,往上长。后来人很有意思,把这个“出”讲成是两座山,我们小的时候就听人讲过一个对联,叫“此木为柴山山出”,此和木拼起来是柴火的柴,山和山拼起来是出,所以说“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为烟夕夕多”,很有意思的一副对联。那么这个“出”其实它基本的意思,本来的意思还是“出去”,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出来”,你有义的本质,你话要讲出来,讲出来的时候不能大言不惭,不能大吼大叫,所以一定要以谦逊的态度说出来。所以这个“出”跟它的本义“出来”还是很能够说得通的,就是讲出来的意思。我就简单补充这些。

02

董卫国老师

好的,感谢班老师。两位老师,各位同仁早上好!

刚才班老师对这一章做了很详细的讲解,我要补充的也不多。这一章其实很重要的,主讲人讲了很多,但是我需要提醒一下的是一个是注疏还是要多看一些,再一个引用一些相互参证的话一定要到位,这里面有些理解的不是很到位。这个话说的非常的切实,孔子说君子是“义以为质”,“义”就是应该,这个不难理解,这个引用的挺好,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个“质”是什么意思呢,朱子的注解说是叫“质干”。这个“质”在古文中意思比较多,这个“质”他有“体”的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干”就是他的主干。也就是说做事是以义为本,以义为主宰,大概是这样的意思,这是朱子的注解。

但是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因为这个“质”他有靶子的意思,射箭的时候那个靶子又叫质,那义以为质,是以义为目标,也可以这样理解。做事我们动机上应该以义,实现道义为目标,就像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是尽管是以“义”为目标,但是还要以礼行之,礼就是礼文。不能你觉得是义那就率心而为,那也不行。因为前面讲过,在《泰伯篇》,“直而无礼则绞”,他要有礼,礼是表现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文。尽管这个事情从判断上是道义的,但是做出来还要有文,还要有规矩,还要有公共的大家接受的方式。

古人也说“礼以行义”,义是一个本,文是一个形式,礼就是有本有文,本就是一种应然的道义,礼就是他的表现的一种形式。这是做事的一个基本的规矩,但是还要“孙以出之”,这个“出之”是说出的意思,你说话的时候不能说满,要谦逊。孔子反复地说说话要谦逊,叫“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都是说说话要谦逊不能说满,不能说大话。然后又要“信以成之”,信就是忠信。成,成事,有始有终的完成它。孔子说做人还是以忠信为本,“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这是君子。

这个话我们仔细去体会他的用意,君子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刚才班老师讲的非常好,就是特别提出这个“之”字。这个“之”可能代表一个具体的事情,一个具体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代表总体的一个生活态度。做任何事是以一个应该为出发点,或者是以他为主宰的,然后要有礼,有本有文,前面也讲做事要以礼节之,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礼记》上说“礼所以之制中”,“制中”就是把道理以一种中道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过无不及。然后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言语上要谦逊,态度上要尽力,要“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忠信就是这里说的“信以成之”。这样的话做事有本有文,有始有终,做事就非常的中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我们自己去体会这句话,大概就说这些。

03

唐元平老师

班老师、董老师,还有各位学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国庆节七天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仍然不忘学习,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忠义之所在,我们本身就是在“以义为质”。刚刚两位老师对义理都做了非常全面的解释,我没什么多补充的,我只想还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阐发和引申。首先讲这个关系,从这一章的逻辑角度来说,实际上还是讲“以义为质”这么一个根本。刚刚董老师说的这么一个目标,我们用什么方法,手段来成就它。那孔子讲的这个“礼”,讲的这个“孙”,讲的这个“信”,这里我是想做一些提醒,不一定就三个,然后可能会有些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一些其他的扩充性的解释或者补充。那么在这个根源上我觉得还是在讲这个“义”,这里有两点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和联想。第一个孟子讲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是孟子为什么会成为亚圣,为什么讲儒家又称为孔孟之道?就是孟子在孔子思想基础之上做了一些补充和完善,诠释,这个我们要有种引申,要明白,这也是一种贯通。

另外,一个“礼”和“义”连在一起称为“礼义”,我们中国是礼义之邦,就是大家平常讲的礼仪之邦是不够准确的。礼仪更多是外在的形式,礼义之邦是内外结合,我想跟这个出处是有关系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孙以出之”,又想起孟子的好辩,孟子也说了“予不得已也”。所以孔子当然是无可无不可,但是亚圣孟子也近乎于达到了这个境界。刚刚说了以义为质,以义为本,惟义之所在,那么外在的可能就会做一些调整和变化。当然放在这里来理解我认为他还是讲君子的品格,塑造君子的品格要内外兼修。

那么我觉得又特别要注意的这个讲“信”,忠信,诚信。不管是讲从五伦开始,朋友有信,还是讲《论语》当中的这个“信”,忠信这个表达,仁义为本,在几千年的儒家义理发展过程中,包括在我们今天现实的诠释中,可以说一以贯之,几乎没有争议,没有变化。那么就是说可能其他的会有些调整,所以我们既要注重义理的挖掘,又要把它和我们所学的其他东西相互的贯通,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参证,这样才能够把《论语》即学的扎实,又学的灵活。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真正自得其乐,同时又能够躬行尽力。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八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01

班吉庆老师

时间关系,我先简单讲几句。这章王娟讲的是非常的清楚,引用的材料也很多,是不是第一次讲?我没什么印象。总归讲的很不错的。这章的意思,讲的实际上也很清楚,朱子在《集注》里面觉得以前都讲的比较多了,不要再多说什么,而钱子是做了一些注解的。我个人的心得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钱子所讲的一些话。钱穆先生讲到,“重德贱能,非孔门之教。”这就是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能”,在任何时候,你个人的能力、才能总归是很重要的。孔子反复的教导我们,你要“求诸己”,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担心的是你自己没有能耐。在当今社会,包括刚才提到的千里马与伯乐问题,你自己首先要努力的是提高自己。

我读这章,一直有个感觉,即尽管相似义理的内容讲了好多次,但是似乎这章更加看重个人的能力。为什么我这样说?当然这个不一定准确。我觉得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遣词,前面都是讲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就是“愁”了。而这章里面用的是“病”,“病无能焉”。“病”是很重的病,一般的病叫做“疾”,很重的病。所以他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另外一个,就是从语序上面来看,前面都是把“不患人之不己知”放在前面,这里突出把“君子病无能焉”放在前面,可见对“病无能”的重视,不知道我理解对不对。

当然我们如果仔细读钱穆先生的书,他讲“病”跟“患”意思还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主讲人说这个“病”即“患”,但可能还是要商榷的。你可以说“病”本意是什么,然后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患”,因为从文字学上讲,并不是“患”。所以,钱穆先生在解释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把它都解释成“愁”,这个是可以的,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读这章,重点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本领。

最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还一个点,提示主讲一下,你在最后的参考章节不是引了几段吗?你在14.30下面,你讲说朱注云云,这个不是朱子注,其实是钱子在14.30下面的注。谢谢大家。

02

董卫国老师

这一章肯定不陌生。但是,所谓熟知的不一定是真知,之所以有很多相关类似,看上去是重复的章节,并不见得是排版上的一些问题。而是孔子经常说的,也是普通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或者说是一种很难克服的习性。所以要反复叮咛。

前面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等等,都是相关的章节。这一章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为什么我们一般的人,有一点能力,有一点优点,或者做了某些事情,首先希望别人知道。其实,这里边还是一个利心,一个为利的心。我们有一点能力,做一点贡献,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以后,别人会赞美我们,或者是给我们什么回报,那其实这就是一种为利的心。但是,君子“义以为之”。这个义是一个应该,应该就不是为了考虑利益而做的。像子路说,“君子之仕行其义,道之不行已知之”,这个“已知之”义,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担当,内心的一种应然的抉择。

所以说“君子之仕行其义,道之不行已知之”。晨门评价孔子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为什么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当然这个不可,不一定是真的不可,就是从现实功利的计较来说。这个事情很难做成,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做?是出于内心的一种道义的担当,是一种道义上的不易。所以重要的是,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自然就反馈给或者是自然就赋予我们生命以正面积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要不问收获,但知耕耘。

因为你老想着收获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心就已经不在当下了。我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只要他是应该,就要去正义而为,执情而往,这样做就行了。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它正面的意义自然会丰富我们,自然会升华我们。你要想着捞什么好处,这个心已经不在这里了。就像我们读《论语》,你好好去读就是了。读的过程当中,就像阳明说的,莫作花想,莫作叶想,就像种花一样,你就好好种花,你不要刚培了一些土,你就想着还开花了,结果了,不要这样想,好好种花自有它的一个义在,这就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所以说仁者是“先难而后获”。

为什么孔子反复叮咛?因为这涉及到为人的一个根本。为什么孔子反复告诉弟子“主忠信”?“仁者先难而后获。”这都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为的就是一个道义;“为人之学”就是一个名利,就是一个向外求名利的心。向外求名利的心,那成就的就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格,依赖于他人。向内求的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人格。这是判然有别的两条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所以做任何事情是义以为之,是对的,是应该的就正义而往,执情而为,踏踏实实的去做就行。这里边儿,自然有我们的收益,所以孔子反复的告诉学生,“不患人之不己知”,“君子病无能焉”。

整理:高基贺学友、柴敏辉学友

审核: 李政光学友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