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不善不恶。苟子说人性即恶。你们认为哪个说的准确为什么#
首先,先给该问题的提问者提个醒,貌似将本该是“荀子”二字打成“苟子”了,如有可能,还是更正为好,不然,实属对先贤无心之不敬。其次,提问者好像对于三位先贤有关人性的论述有些似是而非。
下面,切入正题。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历来先贤们都莫衷一是、见仁见智。其实,细心揣摩孔、孟、荀三位的说法并研读一下三位的话语和著作,三位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儿,只不过是侧重点和阶段不同罢了。
第一、先说孔子的观点,提问题的朋友说“孔子说人性本善”,似乎有点含糊。按理说孔子并没有对人性的本原进行直接判断。《论语》以及其他提及孔子的典籍里,孔子只是将人性有可能出现的善恶两面之外在表现都呈现给大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两种表现。比如,《论语》里提到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尔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可见,孔子更重视人们的外在行为,故而孔子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克己复礼”,通俗点说就是提倡身为统治者和精英阶层的“君子”们以及属于被统治者和非精英阶层的“小人”们都要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构建一种和谐社会,所有人皆依礼而行。
可见,对于人性,孔子不太看重先天的禀赋,而是极其重视后天的教化。所谓“有教无类”、“节用而爱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都是如此。为此,纠正一下,孔子对于人性的善恶是不置可否。
第二、再说孟子的观点。提问题的朋友说“孟子说人性不善不恶”,这实在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的观点在其著作中旗帜鲜明地不止一次提出“性善”的观点。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大抵就是收到《孟子》里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之说法而来。再有,“人皆可以为尧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等等,无一不是在反复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看来,孟子从未提出过“人性不善不恶”的观点,而是一贯主张“人性本善”。
第三、说说荀子的观点。提问者说“苟子(应该是“荀子”)说人性即恶”,这个说法不够准确。《荀子》里的原话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一定要详加斟酌,因为这才是荀子有关人性善恶的中心观点。所谓的“其善者伪也”和后来汉语中说的“伪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伪善是骂人的话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而其善者伪也的意思是说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与接受教育,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习惯。这就好比人们原本买东西都想尽快买不愿意排队,但从小就被告知要讲秩序、排好队,这就是一种后天形成的习惯,在荀子看来,这就是他所认可的一种“伪善”。因此,荀子的《劝学篇》才是其著作的重中之重。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说法看似各执一词,实则殊途同归。孔子没有直接下判断,而是提倡教化,说明他内心很清楚人性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孟子高举性善大旗,但他也说过“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这样的话,这可是在他刚高喊人性本善之后就说的,意思是说人如果自甘堕落,就是自己看低自己,说自己国君不能做到(发扬善的本性),就是看低自己的君主。这说明孟子在其内心也深知人性的善很脆弱,很容易被蒙蔽。是什么来蒙蔽善呢?当然是恶,只是孟夫子嘴硬,不肯承认罢了。
荀子呢,不愧为法家思想的形成的关键启蒙大师。他先是将人性设定为恶,但并没有将人性一棒子打死,而是强调通过教育可以将恶转化为善。哪怕这种善使伪善,也是可行的。只要现有了伪善,自然会有真善,习惯成自然。
到了这一步,可以得出结论:人性原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其表现是不善不恶。但其内在成分里善和恶兼而有之,故而在某种条件下会显示出不同的状态,善的成分占上风时,外在表现为善;反之亦然。
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明白人性是怎么一回事儿,所以都从各自的角度为后天教育摇旗呐喊。只不过孔子像一位平易近人还带有三分幽默的可爱型老师,孟子是一位一本正经近乎苛刻还不时揶揄自己学生(尤其是梁惠王)的严厉性老师;至于荀子,则是一位学富五车、不苟言笑、治学严谨的学究型老师。
三位老师内心的观点真的是一致的。
要么说墨子感慨,人性如新缫好的蚕丝,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有道是“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