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号:001

写在前面:

有天我在出租车上听到了一首九十年代初的华语老歌,顿时疑惑起来:这不是City-pop吗?遂决定找一找那个年代都还有哪些华语与粤语歌星唱过City-pop作品,一找可不得了,我发现我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港台乐坛发生了什么简直一无所知。

在以下内容中,你将看到张国荣、梅艳芳、林忆莲、草蜢等熟悉的名字与山下达郎、细野晴臣、竹内玛莉亚、中森明菜等另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一起。此外我还做了一个原唱与翻唱并列的歌单,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收听。

City-pop回暖可被视为近几年一大音乐现象,这种拥有都市摩登与休闲气息的音乐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七十年代初, 1969年由大泷永一、细野晴臣等人组建的乐队Happy End,和1973年由山下达郎、大贯妙子等成立的SUGAR BABE,被视为City-pop的开创者与最初演绎者。

左:Happy End《City》(1973)

右:SUGAR BABE《Down Town》(1975)

不止音乐,专辑封面风格也与传统演歌和歌谣的封面有着明显区别

待到进入八十年代,City-pop已大致分为两派——夜都市风与海滩度假风。前者将传统演歌、歌谣与Jazz、Disco、Synth Pop等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内容以描写东京夜生活故事为主,以寺尾聪为最初代表人物。后者则是融合了Funk、Jazz、New Wave、Surf Rock等曲风,散发着浓浓的夏日气息,以山下达郎为代表。

山下达郎的《ChristmasEve》因成为东海铁路公司的广告曲而走红,自1986年起连续30年名列日本公信榜单曲销量周排行前100名,并因此在2016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City-pop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全盛,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音乐及文化在日本的大规模流行,另一方面也与日本当时乐观繁荣的经济息息相关。新富阶层的年轻人手握大量现金,在服饰打扮、文娱活动等提高生活品质的事物上出手大方,City-pop的时髦旋律和轻快节奏所形成的摩登意向,与年轻人向往的都市生活不谋而合,更是成为了影视节目和电视广告的好搭档。

《猫眼三姐妹》与《城市猎人》是City-pop研究中无法避开的话题

九十年代到来后,伴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City-pop逐渐被涩谷系取代,之后的将近二十年里,它被视为一种过时的音乐。直到2010年后,Yogee New Waves、cero、Suchmos等新一代日本City-pop乐团的出现,让与之相关的音乐类型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之后蒸汽波文化在网络上爆火,诸多八十年代昭和流行曲被remix后重新演绎,间接地将City-pop辐射向了更为广阔的受众,成为不少潮流人士的心头好。

“蒸汽波”在视觉风格上自成一派,有些许赛博朋克意味

如今提到City-pop时,人们理所当然会把它与日本音乐文化相联系。事实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港台乐坛中并不缺少City-pop的身影,今日大众所熟知的不少港台歌手,当年都曾演唱过City-pop类型的作品。

一方面是因为彼时的港台音乐受到了欧美和日本的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尤其在香港,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得唱片工业化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本土唱作跟不上,买下欧美和日本的音乐版权改编后重新填词,成为了当时性价比最高的途径。

年轻时的玉置浩二与中岛美雪

甚至一度有玉置浩二、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香港乐坛的玩笑夸张之词,尽管这二位抒情曲大师确实能够排入港乐翻唱排行榜Top3,但实际上港乐翻唱名单远比印象和传闻要丰富和精彩得多。

《国产凌凌漆》中周星驰弹唱张学友的《秋意浓》,原曲为玉置浩二的《行かないで》

香港进入八十年代后对于日本流行音乐风向的步步紧跟,使得港乐从以许冠杰、关正杰等歌手为代表,以小市民文化、戏剧和武侠文化为内容的音乐风格,逐渐走向都市化,这也是香港当时经济起飞、文娱活动多样化所产生的结果,其中自然少不了City-pop作品的光芒。

林忆莲×松田圣子

当时几大唱片公司不仅会挑选日本国内的热门单曲进行改编,同时也学习了艺人的包装模式,后来的“玉女”路线即是日本偶像艺人发展模式在香港的本土化。就连林忆莲刚出道时,公司给的定位也是日系甜美少女。

1985年,19岁的林忆莲由索尼音乐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林忆莲》,这是她所有专辑中难得一见的City-pop意味浓厚、并且嗓音软萌的一张。十支作品中有七支翻唱自日本歌手,包括当时正当红的偶像松田圣子。

林忆莲《爱情 I Don’t Know》MV片段

专辑开场曲《爱情 I Don’t Know》即是改编自松田圣子同年发行的冠军单曲《天使のウィンク》(由创作女歌手尾崎亜美作曲),MV中的天后完全是青涩少女模样。这首歌后来在刘德华1987年主演的电影《肝胆相照》中成为插曲,并被萧红梅所饰的女主角在片中演唱。

电影《肝胆相照》片段(1987)

专辑中还有一首《摇摆口红》也是改编自松田圣子的作品——发表于1984年的《Rock’n Rouge》,这是圣子销量最好的单曲之一,副歌非常朗朗上口。同样在出道时走日系甜美路线的伊能静,1989年推出的《爱丽丝的日记》也是翻唱了这首歌。

除此之外,林忆莲还在这张专辑中翻唱了原田知世的《时をかける少女》(1983版《穿越时空的少女》主题曲),和高见知佳的《くちびるヌード》(资生堂1984年广告曲),都是两位少女偶像成绩最好的曲目,由此也可见索尼公司当时的选歌思路与投入。

左:原田知世《バースデイ・アルバム》(1982)

右:高见知佳《くちびるヌード》(1984)

只是这张专辑当年的反响并不如同期出道的陈慧娴,林忆莲在之后的作品中声线和演唱风格日趋成熟,并在改签滚石后彻底转向都市女性路线,这张专辑反而成为了她歌手生涯中一抹独特的色彩。

首专中《爱情 I Don’t Know》+《摇摆口红》+《太阳伞下》三支轻快的City-pop曲目串烧是林忆莲多个演唱会的保留环节

说到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制霸日本八十年代歌坛的昭和偶像双璧,即上文提到的松田圣子以及中森明菜,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二人当时在港台也有极高人气,民众甚至分为圣子派和明菜派,疯狂程度丝毫不输今日流量明星的粉丝。

松田圣子以甜美的歌声和阳光明艳的形象著称

中森明菜拥有偶像歌手鲜见的鲜明个性与低沉嗓音

今日的B站依然可以看到两家粉丝在弹幕和评论区争论不休,而在八十年代的香港,似乎还是中森明菜的人气略高一筹,张国荣、周星驰、陈百强都曾在采访中表示过对中森明菜的欣赏。相比松田圣子而言,中森明菜的歌曲也得到了更多港星的翻唱。

谭咏麟在1984年推出日语专辑《夏の寒风》,其中翻唱了中森明菜、玉置浩二、谷村新司等歌手的作品,同时也唱了一些原创曲目的日文版

张国荣×中森明菜×细野晴臣

谭咏麟的《南风》和张学友的《局外人》便是分别改编自中森明菜的《南风》以及冠军单曲《十戒》。张国荣的《第一次》和《你是我一半》也是翻唱自中森明菜的大热曲《禁区》与《ミック·ジャガに微笑みを》。

张国荣在1985年的生日会上表演《第一次》

堪称打破次元壁的是,一年送出365个祝福的蔡国庆老师,在1991年的《堆积狂想》专辑中,翻唱了《第一次》的国语版《背弃命运》。而这支作品的作曲人,便是今日仍然拥有极高人气的细野晴臣。

左:张国荣《为你钟情》(1985)

右:蔡国庆《堆积狂想》(1991)

他俩翻唱了同一支歌

细野晴臣与大泷咏一等人组建的Happy End被视为是日本City-pop的起点,而他在七十年代末与坂本龙一、高桥幸宏组建的合成器乐队Yellow Magic Orchestra(简称 Y.M.O)成为了另一个传奇,这些前辈对于西方音乐的引入,几乎让整整一代日本音乐人拥抱了本土演歌与歌谣以外的现代音乐形式。

左:Yellow Magic Orchestra

右:Happy End

张国荣最具知名度的翻唱作品当属热情似火的《Monica》,原作为吉川晃司的出道曲《モニカ》。《Monica》所属专辑《Leslie》发表于1984年,封面是正在潜水的张国荣,底色所呈现的水域之蓝,恰好与插画师永井博和铃木英人所绘制的那些City-pop代表专辑封面中的蓝相契合,充满夏日气息。

左:大泷咏一《A LONG V-A-C-A-T-I-O-N》(1981)

右:张国荣《Leslie》(1984)

这张专辑中还有一首《谁负了谁》,原作为清水宏次朗的《ビリー・ジョエルは似合わない》,作曲人为林哲司,他与少女偶像菊池桃子的合作,使得后者在偶像歌手竞争白热化的八十年代中期日本歌坛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菊池桃子1986年的25万人握手会现场,据说实际到场超过27万,是当时最大规模的亲卫团。与今日48系宅男粉丝不同的是,当年的亲卫团成员复杂,不乏黑道少年与机车党,非常热血

《谁负了谁》可以归为夜都市风格的City-pop,纵观八十年代港乐对日语歌曲的翻唱选择,首当其冲的当属芭乐情歌,这几乎是中日韩流行乐延续至今的共同喜好。而在剩余的选择中,夜都市风City-pop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草蜢×山下达郎×竹内玛莉亚

就算草蜢这种City-pop属性很强的演唱组合,总体而言也是偏向夜都市风格的。虽然他们最知名的作品《失恋阵线联盟》和《宝贝对不起》都是翻唱自泰国神曲,但是他们出道头几张粤语专辑整体都有着较为浓烈的City-pop韵味,尤以1989年的《Grasshopper III》最为明显,《Grasshopper Ⅳ》和《烈火战车》次之。

草蜢为大热台剧《家有仙妻》(1991)演唱片头曲《失恋阵线联盟》使得他们被台湾和内地观众所熟识

在《失恋阵线联盟》那张专辑中,他们翻唱了英、法、美、日、加拿大等国的多首热门流行曲,曲风涵盖Disco、Funk、Jazz等等,其中便有City-pop代表人物山下达郎发表于1979年的《潮骚(The Whispering Sea)》,被草蜢演绎为《告诉我你曾经爱过我》。

左:山下达郎《 Let’s kiss the rain》(1979)

右:草蜢《失恋阵线联盟》(1990)

草蜢翻唱最多的日本唱作人,则是山下达郎的妻子——竹内玛莉亚,今日的蒸汽波采样源大户,八十年代初以少女偶像身份出道,婚后转型为创作歌手,是与松任谷由实和中岛美雪齐名的才女。

竹内玛莉亚《Plastic Love》的翻红被视为蒸汽波浪潮的起点,原版视频截止目前在油管的播放量已超过2600万次

包括《对不起》、《超时空恋人》、《电话爱人》等等在内,草蜢有至少五首竹内玛莉亚作曲的作品,其中最为国内乐迷熟悉的是《一路顺风》(粤语版为《红唇的吻》),原曲是竹内玛利亚写给中森明菜的《Heartbreak》,收录在他们1990年发行的《限时专送》中。

草蜢《一路顺风》MV片段

这是他们的国语专辑中最为City-pop的一张,其中既有成员的自作曲,还有Bee Gees和Mark Davis的作品,专辑开场曲《限时专送ABC》则是翻唱自日本杰尼斯大前辈男团少年隊的《ABC》。少年隊在八十年代后期的出色成绩迅速引起了港台的注意,草蜢和比他们晚两年出道的小虎队,都参照了少年队的包装方式。

草蜢在1990年与Beyond合作的“够HIT斗玩”音乐特辑中共同表演了《限时专送ABC》

小虎队那首广为人知的《青苹果乐园》与草蜢的《满身火烫的女人》,二者都来源于少年隊的《What’s Your Name?》,通过不同气质的改编,可以看出两队的实际定位不尽相同,小虎队是彻底的青春纯情,草蜢则更具成熟与都市气息。

梅艳芳×近藤真彦×竹内玛莉亚

这种一曲多翻的情况在当时的改编界非常多见,玉置浩二所在的安全地带乐团的《恋の予感》,至少被6位港台音乐人演绎过,包括黎明、陈百强、钟镇涛等等。而KTV点唱率颇高的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原作是杰尼斯事务所老干部近藤真彦的《夕焼けの歌》,它还有李翊君《风中的承诺》和梅艳芳《夕阳之歌》等版本。

《夕阳之歌》曾是梅艳芳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上表演的最后一支歌,她与近藤真彦的情感纠葛,时至今日都令人唏嘘不已。

身穿婚纱的梅艳芳完成了自己最后的舞台

那么梅艳芳有没有演唱过City-pop类型的歌曲呢?事实上从她出道后的第一张正式录音室专辑《赤色》(1983年)开始,整个八十年代的每张专辑中都有贴近City-pop气质的作品,比如《赤色》中由黎小田参与作曲的《迎风上路》和改编自榊原郁恵《おだやかな时》的《相逢未晚》,以及次年《飞跃舞台》专辑中颇有bossa-nova意味的《不信爱有罪》。

这首也是林哲司作曲

梅艳芳在2002极致梦幻演唱会上表演《Oh No, Oh Yes!》。这首歌作曲为竹内玛利亚,原版演唱者为中森明菜

《找爱的人》原曲即为竹内玛莉亚的《Plastic Love》

梅艳芳1987年的《烈焰红唇》和《似火探戈》两张专辑中,共有三支竹内玛莉亚作曲的作品,包括《Plastic Love》、《駅》和《Oh No, Oh Yes!》,后两首最初是写给中森明菜的,都是在日本大热的曲目。当时被梅艳芳以自己的特色翻唱后也收获了良好反响,分别被演绎为《找爱的人》、《装饰的眼泪》以及《Oh No, Oh Yes!》。其中《駅》亦是2015年李健在《我是歌手》中所唱的《车站》的原曲。

(无法添加梅艳芳的《装饰的眼泪》,所以添加了草蜢的版本,草蜢早期曾为梅艳芳伴舞,被梅艳芳视为徒弟)

《駅》除了被梅艳芳、李健翻唱外,在日本国内亦有多个版本

后记:

1995年,香港电台发起原创运动,港乐的大量翻唱时代随即结束港台歌星,并逐渐被积蓄了更多原创力量的台湾乐坛追赶上來。这一时代在后来虽然褒贬不一,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更为快速地引入了更加多元的音乐风格,以一城之力造出一个文娱黄金时代,实属奇迹。

今日细听当年作品港台歌星,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香港乐坛对于国外流行乐快速而又旺盛的吸纳能力,尽管有一些效仿看上去并不高明,尽管需要顾及本土大众的口味与接受度。但不可否认那些年的大胆尝试,不仅造就了昔日香港流行乐的辉煌,更成为了华语与粤语流行乐走向多元化的基石之一。

在写这篇之前,我对于香港流行乐坛的过去了解并不多,到最后也只挖掘到了冰山一角,但已经足够令我惊叹了。文中如有纰漏,欢迎纠正与补充。下一篇将对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歌手与City-pop的联系做一次小规模盘点,敬请期待。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