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厚重的文化积淀了数不胜数的艺术大家,例如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列宾、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高尔基等等不胜枚举。所以即使还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也难免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出生在1881年今天的这位作曲家也算是其中的一位,他就是苏联作曲家、教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在此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推介。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
米亚斯科夫斯基军官照(1906年)
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年4月20日出生在波兰华沙以北50公里的莫德林军事要塞(波兰19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之一, 1813年被俄国占领,改名为诺沃格奥尔捷夫斯克),他的父亲是俄国军队里的一名军事工程师。米亚斯科夫斯基8岁开始学习钢琴,在他十多岁时,母亲病故,他随父亲搬到了圣彼得堡。子承父业的他1893-1902年间,先后在下诺夫哥罗德市陆军学校、圣彼得堡军官学校和圣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上学期间的1896年,米亚斯科夫斯基在听到德国指挥大师阿图尔·尼基什(Arthur Nikisch)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时,激发了他对于音乐的热情,他立志要成为一个作曲家。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第二十五交响曲第三乐章
1902年从军校毕业后,一方面在莫斯科军营中担任工程师,同时间利用私人时间跟作曲家格里埃尔(Reinhold Glière)学习和声。1903年起在圣彼得堡担任军官。1906年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和里亚多夫(Anatoly Lyadov)学习作曲。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班上最年长的学生,他和班上最年轻的普罗科菲耶夫结为好友,并持续了一生。上学期间米亚斯科夫斯基也是个调皮的学生,他和里亚多夫教授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里亚多夫不喜欢格里格的写作风格,结果米亚斯科夫斯基故意选用了格里格作品的音乐主题作为自己第三弦乐四重奏的主要素材。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著名的第二十一交响曲(本曲为单乐章)
尼姆·贾尔维指挥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GothenburgSymphonyOrchestra)演绎米亚斯科夫斯基著名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后半段的合唱非常美妙
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为弦乐小乐队创作的A小调第三小交响曲 Op.68 (2010年)
1911年他毕业后参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任工兵军官,被派往奥地利前线,在一次炮击中受伤,之后被调往爱沙尼亚塔林海军防御工事服役。一战结束后,他创作了著名的《D大调第五交响曲》。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他参加了苏联红军,1918年至1921年在苏军彼得格勒海军参谋部供职,同时积极参加建设苏联音乐艺术文化的活动。退役后被任命为人民教育委员会音乐部副部长,同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院作曲系教授(1948年因形式主义被批斗而间断了1年)直至去世。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苏联杰出的音乐家,包括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哈恰图良(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舍巴林(Vissarion Shebalin,1942-1948年任“柴院”院长,古拜杜丽娜的老师)、鲍里斯·柴可夫斯基(Boris Tchaikovsky)等。瑞士指挥家Leon Botstein指挥美国交响乐团(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位于纽约交响乐之父,由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于1962年创办)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十六交响曲第二乐章
在谈及他的性格时,好友索夫钦斯基(Pierre Souvtchinsky)这样评价他:“他从未结婚,害羞、敏感;严酷的军队生活和“一战”的影响,让他变成了一个脆弱、孤僻、内向的人,在他的心中隐藏了太多的谜团。还好他把自己的情绪思想都融入了他的交响乐中,音乐就是他灵魂的避难所,他可以把他的性格隐藏起来转变为美妙的声音。”
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1939年录音)
斯维特兰诺夫携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耗录制的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乐全集CD
他的创作领域主要在交响曲和室内乐方面。他一生创作了27部交响曲,数量占其87首已编号的作品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因此后人亦称他为“苏联交响曲之父”。此外还创作了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各一部,大提琴奏鸣曲两首,乐队管弦乐作品13首,弦乐四重奏13首,钢琴曲奏鸣曲9首交响乐之父,150多首声乐作品以及两部大合唱等。他的作品一共获得过五次“斯大林奖”(当时苏联最高荣誉),是苏联作曲家之最。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斯维特兰诺夫(Yevgeny Svetlanov)携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耗时数年录制了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乐全集。
鲍罗丁四重奏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最著名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
笔者作为一个大提琴演奏者,第一次接触到米亚斯科夫斯基,无疑是他的大提琴作品。他的《大提琴C小调协奏曲》Op.66 创作于1944年末,题献给苏联著名大提琴家克努舍维茨基(Sviatoslav Knushevitsky,1908-1963),1945年3月17日由克努舍维茨基在莫斯科首演。分享给大家的是俄罗斯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现场演奏的版本,全曲共两个乐章。这部作品在1946年被评为“斯大林奖”金奖作品。
罗斯特罗波维奇现场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大提琴C小调协奏曲》录音
米亚斯科夫斯基还有两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作于1911年,之后1929年至1931年间又大幅修改,直到1945年,大提琴第一号奏鸣曲才定版。作曲家似乎很偏爱两个乐章的写作形式,他的大提琴第一奏鸣曲和大提琴协奏曲都采用了这样的写作形式。分享给大家的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版本,挪威大提琴家莫克(Truls Mørk)和法国钢琴家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合作的版本。另外一个推介的版本是俄罗斯大提琴家鲁丁(Alexander Rudin)和钢琴家金茨伯格(Victor Ginzburg)合作的版本。
他的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948年,获得1950年“斯大林奖”银奖。有趣的是,这首作品的诞生源于闲聊时克努舍维茨基问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写大提琴作品从来不写快速段落?”。为了回应克氏的问题,米亚斯科夫斯基决定写一首带有快速段落的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第二号奏鸣曲在他钟爱的两个乐章的写法之后,又加了一个快速的第三乐章。
鲁丁和金茨伯格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大提琴第二号奏鸣曲第三乐章
70岁的古特曼(Natalia Gutman)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大提琴第二号奏鸣曲
米亚斯科夫斯基1927年获苏联政府授予的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1940年获苏联艺术学博士学位,194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50年8月8日,米亚斯科夫斯基病逝于莫斯科。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