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春天,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汪东正在课堂上讲授词选课,并让学生交上填词作业,一位大二的女生交来一首《浣溪沙》: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这是一首寓家国情怀于“芳草”、“斜阳”的佳作,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思传递得浓密婉转,令词学造诣极高的汪东拍案叫绝。

这位女同学便是年仅23岁的沈祖棻,一句意味深长的“有斜阳处有春愁”,为她赢得了“沈斜阳”的美称。

沈祖棻以一首《浣溪沙》成名,进而爱上了古典诗词创作,被誉为“当代李清照”。

叶嘉莹先生认为,她写出了 “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

沈祖棻的丈夫是公认的国学大师程千帆,一生著作颇丰,在古代文学、历史学、校勘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就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意即与宋代的赵明诚、李清照一样,“程沈”也是埋首书斋、扬名文坛的一对夫妇。

最近,程沈的外孙女、暨南大学副教授张春晓着手编写了一本《唐诗宋词大师课》。

这本书是以“程沈”的四种诗词鉴赏经典著作为参考底本读唐诗歌词,是诗词入门和进阶者的不二之选。

程沈的文化底蕴到底有多深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沈祖棻半生坎坷,就恰似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但回顾她的一生,我们并没有看见一个被苦难打倒的女人,而是看到一位优雅知性的诗词大家。

1909年,沈祖棻幸运地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沈守谦笃好艺术,和词人朱孝臧、书画家吴昌硕等都常有来往。堂兄沈楷庭喜爱诗词文学,沈祖棻深受他的影响。

她从小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除学习一般的国语、英语、算术等课程外,还学过山水国画、西洋画和苏州的刺绣,小小年纪就能在家庭的赏月联句时吟成五言排律。

读唐诗歌词_读唐诗歌词歌曲_谷建芬读唐诗歌词

在上海读中学时,她开始致力文学创作,尝试驾驭各种体裁和题材,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散见于各类刊物。

聪慧好学的她很快就崭露头角,以笔名“紫曼”写的新诗清浅玲珑,如梦似幻,属“格律体新诗”前驱,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其中,一首小诗《别》更是红遍大江南北。

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像水面漂过一叶浮萍;

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像林中吹过一阵清风。

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读唐诗歌词,像想起一颗夏夜的星;

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像忘了一个春天的梦。

1931年,沈祖棻来到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师从黄侃、汪东、吴梅、胡小石等国学大师,自此学有所成。

1940年,她的新诗集《微波辞》出版,其中几首诗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她一生共创作500多首词,其中400多首作于战乱时期,并集结成《涉江词》。

《涉江词》记录了民族伤痕和个体艰辛,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女性、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善良多情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的缩影,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她在抒发一己情志时,把灵魂的强大力量传递给千万人,难怪汪东先生评其为“千古一叹”。

沈祖棻在金陵古城不仅收获了学业,还认识了程千帆,从此结下一生的缘分。

至今仍有一帧黑白照片言说着他们的幸福与微笑,那是1936年春,二人漫步玄武湖畔,千帆年少儒雅,祖棻时尚美丽。

读唐诗歌词歌曲_读唐诗歌词_谷建芬读唐诗歌词

程千帆先生是享誉海内的国学大师,是当代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创始人。

北大有季羡林,南开有叶嘉莹,而南京大学则有程千帆——他培养出当今古典文学界赫赫有名的“程门弟子”,在中国学术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读唐诗歌词歌曲_读唐诗歌词_谷建芬读唐诗歌词

千帆夫妇二人志趣相投,夫妻情深。他们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夫妻关系、家庭伦理。

他们从事共同的教学、研究,几十年以诗词为心声,相互唱和。他们不仅是夫妻,还是同学、同事、良友,更是惺惺相惜的文章知己。

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正是他们生命中永不磨灭的人性与文学之光。

解读唐诗宋词的书那么多

为什么独独推荐程沈?

从古至今,谈论诗词的书非常多,但是只有最权威的作者,才能带给你最准确的解读。

新中国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莫砺锋教授说:

“程沈说诗词,第一种是在大学课堂里授课,还有一种‘形诸笔墨’,主要是编写选本或鉴赏读物。他俩曾在多所高校任教,在课堂上说诗说词,给学生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程千帆是唐宋文学研究大家,授课时妙语连珠,善于用形象的语言阐释抽象的道理。

他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擅长讲诗著称,莫砺锋、张伯伟等都是他的学生。

莫砺锋在《程千帆评传》中写道:“他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

谷建芬读唐诗歌词_读唐诗歌词_读唐诗歌词歌曲

而沈祖棻不仅仅是研究诗词,更是一位出色的词人。她知道诗词用力之处在哪里,故而解词一点都不呆板。

作为学者,她更将文学史、文化史中的典故信手拈来,借着一二诗词就说得清清楚楚。

武汉大学的老学生、湘潭大学教授刘庆云说:“听她讲析作品,使人如临其境,目睹其人,心灵亦随之融入境界,感受角色,同抒情主人公一道歌哭笑啼。”

除了在大学授课,程沈还一直致力于编写选本与鉴赏读物。

1946年,吴宓在日记中称赞程千帆、沈祖棻有“行道救世、保存国粹之志”。他们二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合编《古诗今选》,就是“保存国粹”的初步尝试。

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早已成为鉴赏类书籍中的经典。而《程千帆古诗讲录》则是程千帆诗学理论的精髓。

张春晓改编的《唐诗宋词大师课》就是以程沈的这四种著作作为参考底本,学术底蕴足够厚重。

沈祖棻晚年写出了著名的长篇诗作《早早诗》:“张氏外孙女,前年尚襁褓。八月离母腹,小字为早早。生辰梅正开,学名唤春晓……”舒芜称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未有的佳作”。

《早早诗》中的早早就是张春晓,现任暨南大学副教授,是哈佛大学、伦敦大学、莱顿大学访问学者,出版诗词相关专著多种。

由她来执笔改编两位大师的著作,是诗学代际传承的典范。

唐诗宋词家学读本,精讲传世诗词151篇

今天,我们为什么仍要读唐诗宋词?

今天,我们要怎样读唐诗宋词?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当我们读一首诗、一阕词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读什么?

从小就跟着老师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我们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更难理解这些诗词创作者当时的用意与情感。

当你坐下来认真读一读古诗词,就会发现诗中有真意,但常常藏在诗词的字面之外。

为了读懂诗,我们要去认识藏在诗词背后的一位位诗人,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进而了解他们的思想、才华、个性、风采。

《唐诗宋词大师课》和市面上单纯翻译诗词的书不同,作者是从诗人词人的人生境遇出发。

先带你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一生波折,然后再开始解析诗词。

讲解每首诗词时,先以破题之法画龙点睛,突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加深读者对作品的鲜明印象,推动把握作者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关系。

接下来的赏析部分大多聚焦于某个主题,避免整篇逐句翻译、串讲,这样更可以择其精要、突出主旨,与破题相互呼应。

最后在引申部分讲解诗词鉴赏中的常见问题,作为诗词的对照和扩展,助力诗词学习。

既阐明一些诗词学习的规律性问题,又深化对作品作家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生成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整体认知。

不仅会分析常见的诗词写作手法,更有丰富的古代文史小知识信手拈来。比如介绍“用典”的分类和作用:

读唐诗歌词_读唐诗歌词歌曲_谷建芬读唐诗歌词

还会将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比如我们都熟悉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诗与苏轼的“寂寂东坡一病翁”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谷建芬读唐诗歌词_读唐诗歌词歌曲_读唐诗歌词

这套书是将读者看作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诗词的对象,而非灌输者。

希望能以一种更接近传统、更有人情味的方式,邀请你进入一个充满感悟和意韵的世界。

一千多年过去了,“唐诗宋词”为什么依然打动我们?

因为它刻画的不仅是一时一地的事物,更是人类永恒的心灵。

正如中国诗词大家叶嘉莹所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每个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有一套《唐诗宋词大师课》。

青少年读,从小在心中播下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既利于提升语文素养,更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有人文关怀的人。

中年人读,不仅可以提升对生命的感受力,对修身养性、涵养人格更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读唐诗歌词歌曲_读唐诗歌词_谷建芬读唐诗歌词

谷建芬读唐诗歌词_读唐诗歌词歌曲_读唐诗歌词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