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第四季第二期奇葩说
辩题:如果你奋斗的城市空气越来越差,你要不要离开她?
“奋斗往往是对苟且的包装”这句话出现在马东作为正方的结辩词中,此句一出知乎上关于马东的评论瞬间炸了,让人不禁感叹导师果然是“下凡”的神。
网友a
▼
网友b
▼
网友c
▼
网友d
▼
然而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对于马老师的这句话我实在是不敢苟同。为什么?先让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本期辩题。
辩题核心要素释义
▼
如果:假设性
你:称对方,多称指一个人,有时也指若干人。
奋斗:为了到达一定目的而努力。
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空气越来越差:指向环境污染
离开:离去、走开
从释义上看,作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辩题(直接影射了北京雾霾严重的现状),其在字面上的理解较为通俗浅显,基本不存在什么歧义。最值得考量的地方在于“奋斗”和“空气越来越差”这两组内容上,因为对于个人而言奋斗在其价值取向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坏空气容忍度都是主观的,辩手无法为二者设立明确的衡量指标。臧鸿飞和蹦蹦的对决就是很鲜明的例子。
臧鸿飞:体会过失去健康的可怕,所以当空气污染影响了健康的时候,他会选择离开奋斗的城市。
蹦蹦:年轻无畏,认为空气污染在个人理想前无足轻重,更愿意作四十岁早逝却颇有成就的乔布斯。
两个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高下之分,因为出发点都是“我觉得”,他们的辩论除去了煽动情绪的语句和表演,并没有留下多少剩余价值,他们犯了很多辩论新手最易犯的错误:企图用个人案例去说服公众。但辩论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一个人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为公众输出具有适用性的、有说服力的价值观。而且两人都忽略了越来越这个动态要素,蹦蹦将坏空气和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比对,其实就是抛弃了越来越这一前提的表现,因为空气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她所例举的坏习惯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的。
那么对于越来越这个程度的界限应该如何把握呢?对于这类的辩题,传统的辩论赛通常会尽量避免走极端,即不要把情境假设为最好或是最坏,因为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指导性。像如晶提到:当空气差到变成毒气,大家会怎么选择?就是一个极端情境。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选择走,逃命,这是人类的本能。此处玩了个小把戏:将空气越来越差等同于空气已变成致命毒气,锁定了越来越的动态进程,若以此作为论点(不离开会死)那么辩题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没有争议性的内容=没有讨论空间),好在如晶只是将此作为一个论据引出自己离开要趁早的观点。
故我们真正要探讨的是:在空气变成致命毒气前的缓慢过程中,个体到底应该对自己奋斗的城市作出何种抉择。你既不会因为不离开而被空气毒死,也不会因为离开而穷死,即使这两种情况都有发生的可能性。辩手需要在“奋斗”和“空气越来越差”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去做比较,而不能让一方的min去和另一方的max进行对抗,在这个时候奋斗和健康对于你来说都很重要,选择谁会更合理,带来更多的益处才是值得考虑的。
也因为如此,马老师的观点很是值得推敲。
首先,在对于人与城市环境改善的问题上,马老师用伦敦和底特律的案例反驳了陈铭大家一起努力改变空气污染的观点,输出了人力难以改变空气污染的推论。
然后针对老罗的发言丢出了金句“奋斗往往是对苟且的包装”,并从本质上否定奋斗的价值。转换成大白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你的奋斗对于城市而言并不能帮助她改善环境污染,而对于你自己个人而言不过是勉强讨生活罢了,并没有你想的伟大和高尚(对集体对个体都无用)。那你还为了奋斗留在这里吸雾霾有什么意义?你们这种苦苦挣扎的状态只能称作为“苟且”,那不如换个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去找寻诗和远方。
苟且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违背本心
原话:刚才老罗说,这个话题是关于我、要不要、离开,不是,这个话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奋斗,这集中了奋斗的价值和后面选择的价值,就是你有一万个理由说,就像徐静蕾说的我父母在这儿,我走不了,我空气不好我认了,只有奋斗不太容易成为这个理由,高晓松告诉我们有诗和远方不止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是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是自由的权利,苟且是什么,奋斗那个字儿往往就是对苟且的包装,所以奋斗真的不应该成为我们因为空气要不要离开一个城市的前提。
马老师非常巧妙的用一系列的论据把奋斗归0了,既然奋斗根本不重要,那么健康理所当然更重要。但这些论点真的站得住脚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1、伦敦和底特律的案例是否具有适用性和代表性,来为所有被空气污染的城市代言?
答:有参考性,但不具备绝对性。伦敦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寻找新能源,虽然伦敦新能源(北海油田)的发现更多的是出于偶然,但是不能说明新能源的出现均是基于偶然事件,通过人类在科学研究上的不懈努力,未来确实是有可能引用甚至是发明目前所没有的新能源,所以人力无用论是有失偏颇的。
2、虽然我对奋斗的城市有感情,但我又不是科学家,留下来改变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即使是科学家就不能在别的城市做研究吗?
答:上述这段话简而言之就是我觉得自己对改善当地环境没什么作用,所以为了健康我选择离开,为了大家的健康,最好都离开。但城市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人去城亡,资源和高新技术会流入其他的一线城市,并优先为其服务,届时谁还会花大力气改造一座空城。
3、奋斗往往是对苟且的包装问题出在哪里?
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针对这个辩题,辩手是无法为奋斗和健康在个人的价值取向中作权衡的(无法比较谁更重要),因为这是民众自己的事。有的人或者脚踩淤泥但是心向阳光,他觉得自己的奋斗是崇高的,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你的奋斗是苟且的,他不会接受。臧鸿飞说很多人一说起奋斗就觉得奋斗有多正能量阐述了一个事实:奋斗在大部分时候就是充当着正能量的角色,当一个人说出自己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他的情绪是正向的,是充满动力的。所以马老师谈奋斗往往是对苟且的包装,虽然陈述了某些人的状态,但同时也否定了那些为了崇高目标奋斗的人。
心灵的自由很吸引人,自由的权利很吸引人,但从来没有人说得清楚它们是什么,选择留在奋斗的城市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的体现,不是所有诗和远方都要依靠出走获得,有的诗和远方根植在内心深处,尽管尚未实现,却终将到来,而前提是奋斗。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辩论逻辑推论的合理性还是从尊重个人自由意志的角度而言,马老师的观点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可是为什么,这么一个“不值得”提倡的观点却获得了那么多人的拥趸?
这可能依旧要回归到“焦虑的中产阶级”上。从相关的数据图谱(或有偏差,但大体一致)中我们可以知道奇葩说的主要观众苟且是什么意思,恰恰是处于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们。
这部分人的日子,很多,并不好过。高昂的房价、激烈的竞争、无可避免的城市污染,都让大家有种水深火热的感觉。在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中,各种压力的胁迫下,理想仿佛消失了,那股奋斗的正能量也随之而去。奋斗往往是苟且的包装深深触动了焦头烂额的中产阶级。
这说的不正是我们吗?听完这句话,不少的人带着深深的怨忿去审视自己和城市的关系,我们在这个地方拼死拼活,但是城市对我们却并不友好,有太多的欲念得不到实现,交通难、住房难、上学难、涨薪难、医疗难还要空气不好,苟且性的奋斗吞食了空气差成为了大家离开的原因。
说得好像换个地方奋斗就不苟且了一样。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只能用一个“丧”字形容,有如丧家之狗。
网友甲
▼
网友乙
▼
网友丙
▼
网友丁
▼
虽然不是什么环保主义者,但我也深知环境的保护,空气的治理,绝对不是依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实现的。即使你想仰赖科技研究为环保寻求出路,也应该了解科学实验的相关设施设备,资深人才的引进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从何而来?显然是全民奋斗的结果。空气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甚至是不见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放任自如,我们可不可以一起努力让越来越差的这个进程放缓一些脚步,为新能源的发现争取更多的一点时间。
对待一个被污染的城市,如果抱着逃避责任的心态去离开,那将是最苟且的行为。人和城市实质上是共生共灭的关系,尤其在当代社会,人出离某个城市和过去的迁徙有很大的差异,在过去人类的生存更多仰赖的是自然条件是否优厚苟且是什么意思,像土地是否适合种植,周边可猎取的动物多不多。然而工业革命已经改变了我们衡量的标准,我们考虑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相关设施设备、资源条件以及政策福利,这些大部分实质都是“人为”的因素,今天城市是否适宜人发展是由人自己决定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而你也在这群人之中。
说这些话,并不是在谴责离开这种行为,只是不赞同苟且的消极态度,那种把一切错误都归结于政府、归结于客观环境的不自觉。对于离开我们当然有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之后的价值是什么?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仅为自身的眼前利益去逃离一座又一座的城市,那么人最终的归属地又在哪里呢?
奋斗的态度很重要,无论身在何处。
所以选择一座城,爱上一座城,改变一座城。
-end-
产品原形
这里没有干货也没有水货
因为汝之水货彼之干货
ID:wxyy1024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