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间道》这部华语电影经典,其配乐更成就其艺术魅力。其中多次出现的歌曲《被遗忘的时光》,成为影片中非常特色的音乐元素。它发挥了多重作用,推动情节,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提升质感。若无这音乐,《无间道》定失去些许魅力。欲呈现经典之美,需文字、剧情、配乐三者互补。《被遗忘的时光》,不负所托。
欲理解一曲在特定电影中的作用,首先需了解该曲本身的风格特点。《被遗忘的时光》这一经典曲目,其旋律、节奏、力度、歌词、调式等要素构成其独特气质。
从旋律看,级进线条柔和舒展,蕴含宁静而忧郁的情绪;跳进中的小三度增添几分哀伤;环绕近乎口语,道出心事。这旋律充满人文色彩,富有画面感。
节奏运用频繁弱起,配慢速进行,更添空灵虚无之感。力度的悄然降低与骤然增强,烘托出迷茫与激动的张力对比。
凄美的歌词以朦胧语调唤起共鸣,含蓄地蕴藏主题内核。大调调式中频繁运用小三度,形成轻快与哀伤的反差。
正是这种个性契合了电影氛围,《被遗忘的时光》方能在《无间道》中大放异彩,成为难以替代的经典配乐。
作为场景音乐发挥的多重作用
《被遗忘的时光》作为场景音乐出现在电影多个片段中,发挥了多种效果,为影片提供了语境化的音乐配合。
音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时,都是在音响店的试听环节。看似无关紧要的试听场景,因为重复出现的配乐而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等到后面剧情需要这个试听“证据”推动发展时,观众立刻想起前面试听配乐的场景,自然接受这个音乐在故事中作为“证据”的合理性。可见,似是而非的场景音乐,为后面核心剧情转折埋下了伏笔。
Mary听到配乐(第三次出现)时,她双眼通红,神情哀伤。音乐缓缓流淌,渲染了她内心的空虚与迷茫。如果没有这配乐烘托,仅凭表情,观众难以领会女主角复杂的情绪变化。音乐如同她心声的注释,将角色情感特征的传达更为完整。
《被遗忘的时光》的再现(第四次出现),暗示这还是同一个试音过程,帮助观众在音乐这个线索上牢牢抓住时间和逻辑的关联性。如果配乐换成另一首,观众就会感到迷惑,对时间地点产生动摇。配乐的一致,巧妙地维系了观众的理解体系,使剧情转换更加自然流畅。故事推进不突兀,如果场景转换时没有音乐架桥,观众会感到画面“跳跃”。
由此可见,场景音乐的作用丰富多变。《被遗忘的时光》发挥了铺垫、烘托、暗示、承接、揭示、戏剧化等多重功能,使自己从独立音乐上升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剧情、情感的推手。场景音乐之妙,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插曲发挥的三重效果
《被遗忘的时光》第三次出现时,后半段由场景音乐转化为插曲,推动了剧情发展。
音乐突然由低音量增强为高音量时,画面中刘建明和Mary两人的表情明显变化。刘建明由镇定变得惊慌,Mary由呆滞变为愤怒。他俩情绪转变的关键点就是音乐的力度转变。音乐作为媒介传达了事件对两人心理的冲击,也成为导致他们情绪转变的推手。如果没有音乐在这个时间点的强力介入,两人的情绪反应就会逊色很多。
音乐高潮部分出现时,电影镜头也在两个人物之间来回切换。音乐提供连续性和情感基调,使跳跃的镜头转换更加自然,而不会给人断裂的感觉。如果没有音乐做背景,简单的两个镜头互切,就会令人觉得生硬突兀。可以说,音乐推动了画面语言的连贯发展。
作为试音碟内容的这段音乐,直接参与到了剧情中。音乐本身推动了剧情的转折,因为它提供了曝光真相的证据。如果音乐仅是背景,而非剧情的一部分感情基调,就不会有这推进作用。音乐从辅助元素,上升为剧情的组成部分,直接介入故事发展。
一个成功的插曲,需要成为剧情发展的“推手”。《被遗忘的时光》在节奏、力度、意义上强势介入,表达了人物情感,带动镜头转换感情基调,推进剧情,可谓插曲的典范。它使音乐真正成为电影语言的一部分,为情节提供动力,而非简单“装饰”。
学习欣赏电影音乐的重要意义
电影音乐看似是为影片“锦上添花”的辅助元素,但其实它能优化我们的电影体验,让理解层次更广更深。
音乐能直触人心,丰富影片的情感表达。就像《被遗忘的时光》通过哀伤的旋律、缓慢的节奏,唤起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将电影的悲剧色彩推向高潮。如果无此音乐,观影仅凭对白和画面,会失去某些情感脉络。
而且,《被遗忘的时光》为两个主人公的复杂情感提供音乐注解,让观众通过歌声的哀愁、力度的增强来理解人物的焦虑、绝望、迷茫。音乐成为连接剧情和心理的桥梁。
其哀怨基调与电影“地狱长寿”主题互为呼应,通过音乐情绪暗示主旨思想,使观者获得更丰富的思想感受。
如果不懂得倾听电影音乐的细微变化,我们就会错过影片的某些内涵。学习欣赏音乐,将大大提升我们的电影体验,让视听结合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启示我们,分析与欣赏都是打开艺术之门的关键。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