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梅暑伏”和“小暑入伏”

陈 颐

暑伏哪天开始_伏暑是什么意思_暑伏

中央电视台已宣布:2023年的入伏日是7月11日。现在我们正在“初伏”中。

看着窗外热浪滚滚,老汉我便关在家中深居简出了。静而思动,便想作一个与宝应农民教给我们的“莳天、梅天、暑天、伏天”相关的美篇,既是应景,也是忆旧,还有一点科普和研究思考!

大约1个月前,朋友问我:今年是哪一天入伏?我一时还真答不上来!于是回答他两句话。第一句是:按传统历书的算法,我现在回答不了你。第二句话是:按宝应人的“莳天、梅天、暑天、伏天”的“四天法”,7月7日小暑就算“入伏”了!

央视宣布的7月11日入伏当然更加权威。可是我认为,按宝应人“莳梅暑伏”的“四天”说法,7月7日交小暑便入伏也有道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央电视台的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按中国历书的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初伏)日。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所以今年7月11日入伏。

但是这样的确定入伏日的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它不是每年都固定的。因为所谓“庚日”,是用的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即每个日子都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如甲子日,乙丑日等(和农历的干支纪年一样)。今年7月11日便是“庚午日”。由于天干有10个,所以每10天有一个“庚日”,而公历每年有365天或366天,夏至和小暑这些节气又是在公历上基本固定的,这就导致每年的入伏日在公历上都不是固定的,就像春节、中秋一样。这就给占人口99%以上的非专业人士计算哪一天是“入伏日”造成困难。这也就是我一时难以回答朋友提问的原因。

下面是最近几个年份“入伏日”和“出伏日”的情况:

暑伏哪天开始_暑伏_伏暑是什么意思

第二,一般人没有办法找到哪些日子是“庚日”。我们虽然知道“夏至三庚便数伏”的规则,但要在日历上找到哪些天是甲日、丙日、庚日,就太困难了,因为日历上不注明这套“干支日”!别说一般的日历了,我家就挂着一本“老皇历”,2023年7月11日是什么“干支日”,是不是“庚日”,上面就没有注出来!

暑伏_伏暑是什么意思_暑伏哪天开始

第三,依我个人愚见,“夏至三庚便数伏”既过于复杂,查询不便,也实无必要。“伏天”或“三伏天”是全年最热、降雨最多的季节,告诉你伏天到了,对指导农时和指导保健本来是意义重大的。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无常,并不是到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全国才步调一致地陡然气候升高。高温季节哪天到来年年早迟不同,各地千差万别,实在没必要那么精确地把入伏日规定在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查到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那一天!

上述分析表明,我们应当考虑弃用传统的“夏至三庚便数伏”的旧方法,采用一种建立在以阳历和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符合气候变化特征,简便易行的确定“入伏”时间的新方法。这个改革的方向有现成的典范,这就是“交冬数九”,以每年不变的阳历12月22日的“冬至日”为“入九”日。借鉴“交冬数九”,我认为应当实行“小暑入伏”!这就是以每年不变的阳历7月7日的“小暑日”为“入伏”日,然后初伏10天暑伏,中伏20天,末伏10天,全部“伏天”或“三伏”共40天。

有人肯定会问:你这种“小暑入伏”在现实生活中有它的“影子”或“雏型”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啊!这就是我们插队时从宝应农民那里学来的“莳天、梅天、暑天、伏天”组成的“四天法”!

在这一节中,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当年在宝应农村插队时农民教给我们的“莳天、梅天、暑天、伏天”这个“四天法”的相关知识。为便于各位回忆和记忆,我写了一首小诗:

“莳梅暑伏”歌

陈 颐

芒种年年湿热天,

莳梅暑伏紧相连。

农家最苦最忙日,

处暑到来稍可闲。

顺着这首诗的意思展开:

“芒种年年湿热天”。是说,每年“芒种”前后,就进入了一年中最为高温湿热的季节。

“莳梅暑伏紧相连”。是说,从芒种到夏至的半个月,是“莳天”。然后夏至到小暑的半个月是“梅天”,小暑到大暑的半个月是“暑天”,大暑到立秋的半个月是“伏天”。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莳梅暑伏紧相连”啦!

“农家最苦最忙日”。是说,这两个月不仅湿热难当,而且又是我们插队的年代最苦最忙的“三夏”(夏收夏插夏管)大忙时期,所以是“农家最苦最忙日”了!

“处暑到来稍可闲”。是说一直要忙到“处暑”到来,天不是那么热了,中晚稻还有段时间才收割,这才可以稍微悠着一点暑伏,恢复体力,迎战“双秋”(秋收秋种)。

“莳天,梅天,暑天,伏天”这个“四天法”,不仅表示着季节气候的变换,而且在当时的信息传播的条件下,也对农事、农作起着提示和指导作用。

暑伏哪天开始_暑伏_伏暑是什么意思

“莳天”。宝应人的算法,自芒种日(一般阳历6月6日)起,到夏至日(一般6月21日)止,一个节气,半个月。从气候学上讲,芒种节气气温明显升高,空气湿度也陡然加大。而从农时上讲,“莳天”两件大事:前半段的收麦和后半段的插秧。仿佛小麦就在芒种前后一夜之间熟到非“抢收”不可的程度了!否则麦子没收完遇上连日阴雨损失就惨重了!用现在的话说,收割小麦的“窗口期”就是芒种后一个星期左右!小麦抢收上场脱粒结束,农民便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地下田插秧,插的是小麦茬口的中晚稻秧!中晚稻的产量比小麦高,对当时的国家集体个人的意义都更大。插得早,返青早,发棵(分蘖)早,产量高。“莳者,栽也”,“莳”就是插秧的意思。农耕年代的先民把这个季节称作“莳天”,而不是“刈(麦)天”、“割(麦)天”,反映出在这个季节收麦后抢插麦茬秧的重视程度!

下面的图片来自网络。很像当年宝应农村插秧的场景:

暑伏哪天开始_伏暑是什么意思_暑伏

“梅天”。夏至到小暑,6月21日至7月7日,也是半个月。物候学意义上,“梅天”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气候学意义上这段时间空气湿度大,时晴时雨,“莳梅天,簑衣斗篷不离肩”,家中器俱衣物食品会发霉。“梅天”的农亊,中心和全部就是要力争把中晚稻秧插完!农民说,梅天的雨水对秧苗的返青发棵特别有利。我们插队时每到此时,农民都要不厌重复地唠叨上辈子,甚至是上上辈子流传下来的“戏文”、“老话”:“插秧插到小暑头,又带烧饼又带油”了,是说要是到小暑秧还没插完,地主就会着急,要用好菜好饭管待好插秧的雇工,赶紧插完,以不误农时!

暑伏_暑伏哪天开始_伏暑是什么意思

(杨梅成熟时多么漂亮,多么诱人!望梅可以生津,望梅能够止渴!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梅子成熟季节农家插秧之苦呢!图片来自网络。)

“暑天”和“伏天”。“暑天”是从7月7日开始,从“小暑”到“大暑”,半个月。“伏天”是从7月22日开始,从“大暑”到“立秋”,半个月。宝应农民常将此二者合称“暑伏天”。这“暑伏天”共30天,恰与我们常说的“伏天”中的初伏和中伏(共30天)基本重合。

所以我主张“小暑入伏”呢!从气候学的角度,暑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降雨最多的季节。我们当年暑伏天下水田除草,田里的水热得烫脚。有的农民上午出门,把一澡盆的凉水搁院子中曝晒,中午或下午收工回来,就是一盆仿佛从锅里烧出的滚热的洗澡水!真是朴素的“节能”意识和有创意的利用太阳能的技术啊!而暑伏天的农事就是顶着高温酷暑下稻田推耙、除草,打农药治虫…搞“夏管”(夏季田间管理)!比起割麦插秧,活不算重,但因天热,苦不稍轻!

我们插队的后几年,双季稻推广到宝应。“伏天”又添一农事:大暑后抢割成熟的双季早稻,立秋前抢插完双季晚稻!紧接着,立秋前后单季早稻又成熟了,立刻开始一年的“秋收”!到处暑前后,单季早稻收完,中晚稻尚未成熟,“末伏”也结束了,天气早晚也凉快了,农民终于可以喘一口气,补补身子,弄弄自留地,走走亲戚了。“处暑到来稍可闲”!

暑伏哪天开始_伏暑是什么意思_暑伏

在介绍了“莳天、梅天、暑天、伏天”这个“四天法”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四天法”是科学的。它是建立在季节转换的基础之上的,反映着气候变化的特征。

第二,“四天法”是实用的。在我们插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的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它对提示和指导农事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即便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今天,即便对我们这些不再“事农桑”的老人来说,根据它的提示调整自己的作息饮食活动以“养天年”,也是有用的。

第三,“四天法”是简单易懂易记易查的。归根结底,它是使用阳历的!你只要在日历上、电脑上、手机上找到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是哪一天,就知道莳天、梅天、暑天(或伏天)开始的日子啦!

第四,“四天法”确定“入伏日”、伏天持续天数、出伏日和传统“夏至三庚法”确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请看下表)。两者在不同年份会有几天的差别,但这点差别在一个持续40多天的过程性季节性的期间内,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广袤国土、地域气候差异明显的国家,是没有实际意义,可忽略不计的!下表可以清楚看出2023年用“四天法”和传统历书“夏至三庚法”算出的“伏天”的差异,应该说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伏暑是什么意思_暑伏哪天开始_暑伏

再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和高度,我们可以说,“时梅暑伏”的“四天法”应当是农耕年代我国里下河地区或江淮地区“农耕文明”的一颗不应被湮没和掩埋的明珠!

就我这篇从“入伏”谈起的美篇而言,我们建议,在“入伏日”确定的问题上,用这“莳梅暑伏”的“四天法”取代传统的“夏至三庚法”,采用“小暑入伏”,即把“入伏日”定在“小暑日”!

这样,我们将有一个新谚语:

冷在三九,

热在大伏,

冬至数九,

小暑入伏!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