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德悦享 第630期
所谓双龙形玉璜、玉珩,即在器物两端雕琢出独立龙形象的玉璜、玉珩。
璜与珩的差异,有必要进行简单分辨:《说文·玉部》释“璜”为“半璧”,西周时期、春秋早中期的弧形片状玉器就是璜,在佩戴时通常两端翘起,从而凹面向上、凸面朝下。春秋晚期以来的弧形片状玉器玉珩,同前期玉璜的形制极其接近,但皆于中脊处钻有一孔,串缀于组玉佩中则凸面向上两端下垂,恰作磬形。根据《国语·晋语二》韦昭注曰“珩形似磬而小”;以及清代学者孙诒让注《周礼·天官·天府》所记:“衡(通珩),上隆而下窐,与横磬略相同”,可知这些佩戴起来凸面向上的璜形玉实为珩。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双龙形玉璜流行于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式微;双龙形玉珩出现于春秋晚期,在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颇为常见,是此期玉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西周晚期虽有在玉璜两端阴刻龙纹者,然其尚未形成独立的造型,仅可称为龙纹玉璜,故本文不将之纳入讨论。
双龙形玉璜、玉珩是春秋至西汉时期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多、延续时间较长,发展演变线索完整连贯而自成一系,且在造型、纹饰上的阶段性特征较明显,下面结合部分考古出土及海内外馆藏传世品,对双龙形玉璜、玉珩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一、春秋早、中期
春秋早、中期的双龙形玉璜,两端龙首造型简单、抽象,仅具基本轮廓:椭圆形眼。上、下吻皆肥厚,上吻略长,二者相接玉珩,口为一孔。脑后略出扉牙表示龙角。
玉璜表面以双钩阴刻技法雕琢龙首纹、蟠虺纹。
二、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双龙形玉珩,两端龙首多抽象,其造型轮廓大致接近前期,但业已出现少量较具象的龙首,新增吐舌者。
玉珩表面纹饰,除春秋晚期早段尚有部分双钩阴线龙首纹,此期多为浮雕龙首纹、双钩宽线龙首纹、浮雕云谷相杂纹和阴刻云谷相杂纹。春秋晚期玉珩内外边缘常雕有扉牙,进入战国早期扉牙消失。
三、战国中、晚期
战国中、晚期的双龙形玉珩,两端龙形较具象:上吻肥厚,较长,下吻短而单薄,口部多为一管钻圆孔,外作切开状,唇平截内勾。目部通常以单阴线刻划的椭圆形或菱形表示,少量为拉长眼角的杏核形目。叶形伏耳。
玉珩开始出现镂雕装饰;表面通常雕有浮雕谷纹、阴刻勾卷纹和网格纹。
四、战国末期,西汉早期
战国末期、西汉早期的双龙形玉珩,两端龙形造型复杂,雕塑感较强:水滴形眼,梢长如眉,眼窝轮廓被斜削,以凸出眼球,常琢圆圈纹表示瞳孔;眉骨尖凸。
口部形态有两种:其一,上吻臃肿外翻,下吻较单薄,与上颚尖牙相接,内有尖舌回卷,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月牙形口部,紧接尖牙的下颌处雕出粗长卷须;其二,大口巨张,尖齿外露,个别吐舌,上下唇皆如钩外卷,下颚呈斧形。
靠里的颌下缘常歧出弯钩形龙髯;面颊多点缀逗点状綯索纹装饰。耳后抿,较前期粗长;开始出现龙角,角细长,尖端分叉。
玉珩两端除雕有的单独龙首外,开始出现较多雕出包括腿、足的龙身者。龙颈部常阴刻花朵形纹;玉珩表面装饰有浮雕谷纹、勾连乳钉纹、勾云纹等。玉珩形制较复杂,镂雕工艺施用广泛。
五、西汉中晚期
西汉中晚期的双龙形玉珩,两端龙形清秀,虽不及西汉早期质感强,但形成一种剪影般的艺术效果。
龙首较单薄,大口巨张,尖齿外露,上下唇皆如钩外卷,下颚呈斧形。玉珩上镂雕纹饰面积较大,个别所占比重甚至超过玉珩主体。
春秋至西汉早期以来分布满密的纹饰基本消失,多为零星出现,仅起到点缀作用的卷云纹、圆圈纹、鳞纹等,多为游丝毛雕技法雕出。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