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名号,应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孔子的人生经历却不像他的儒家学说那般被人所熟知。
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了故乡的鲁国,开启了长达14年的漂泊之旅。这段周游列国的经历,并不那么美好,甚至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
孔子为什么要离开?十四年里,他去往了哪些国家?途中他经历了什么?
这趟充满波折与无奈的旅行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孔子。
公元前499年鲁国是现在的哪里,孔子被鲁定公赏识,当上鲁国大司寇,位置仅次于国君。这时的孔子政绩斐然,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按理说,五十多岁时的孔子好不容易才等到出仕行道的机会,事业刚有些起色,又怎么会轻易离开。
这一切还要从齐鲁会盟说起。
从当时的综合实力来讲,齐国胜于鲁国。于是在公元前500年,齐国邀约鲁君到齐鲁边境的夹谷举行盟会,意在给鲁国一个下马威。
截取自孔子故事三十则动画短片。
没能想到,在场的孔子凭借有礼有节的辩护保卫住了鲁国的利益。明明占上风的齐国不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还被迫归还了原先占领的鲁国土地,使齐景公意识到孔子执政是对齐国的威胁。
明仇英《孔子圣绩图之夹谷会齐》
这时,齐国客卿黎鉏提出了一个办法。他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貌女子,再备上一百二十匹毛色罕见的马,一起送给鲁君。鲁定公被这从天而降的美女和骏马搅得心神不宁,终日宴乐,连国家的政事也怠于去管理了。
清焦秉贞《孔子圣绩图之女乐文马》
不过此时的孔子内心还有一丝希望,他等着郊外祭祀时观察鲁君的表现。如果鲁定公能按照法典,祭祀后把祭肉分给大夫们,那么他还会选择留下来。
结果让孔子非常失望,他没有分到祭肉。很显然,鲁君的心里已经没有礼法。
鲁君的堕落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春秋之时,国君失权,政在大夫,是各诸侯国的常态。孔子身为鲁国的大司寇,一心加强君权,这就触动了大夫季恒子等人的利益。
季恒子设计疏远、架空孔子,鲁定公不理朝政,也是受了季恒子的挑拨,不给孔子送祭肉也是季氏的授意。
孔子深知鲁君没有办法回头了,他撼动不了时局的败坏,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踏上了传播儒家思想,寻找君子和明君之路。
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去旅游。
当时整个社会动荡不已,孔子在许多国家都遭受到了冷落。他和他的弟子常常穷途潦倒,一面忍受饥饿,一面遭遇追杀,几次差点死在途中。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里,最能体现孔子师徒处境的要数“陈蔡绝粮”的故事。
清焦秉贞《孔子圣绩图之在陈绝粮》
公元前489年,这一年的孔子已经63岁,他率领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一起,准备前往楚国接受楚昭王的召见。
到了陈国与蔡国交界的地方,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为楚国所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
这一围困便持续了7日。
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荒野间,所带的粮食吃完了,绝粮七日,与外面也无法往来,他们只能靠吃野菜维持,几乎性命不保。
截取自纪录片《孔子》。
但孔子并没有因被困断粮而有丝毫烦恼,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地讲学。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孔子的弟子子路却不免产生了理想信念的动摇。子路愤愤不平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道,“君子和小人不同,君子会安守穷困,而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对于眼下的窘境鲁国是现在的哪里,颜回和老师一样坚守正道之心。“大道不为世容,正是君子所要坚持下去的理由”,颜回对于君子之道的理解,让孔子倍感欣慰。
孔子之所以在生命垂危之时依然能坐而论道,正因为他心里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君子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孔子继续走下去。
孔子从鲁国出发,14年里,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大致路线就是今天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最后原路返回。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孔子为什么要去这么多地方?
究其原因,因为孔子的求职之路都不大顺利。
在卫国,孔子的言行被监视、议论;在郑国,孔子被人嘲笑如“丧家之犬”;在宋国,孔子被伐木恐吓……比起物质上的贫乏,更让孔子失望的是,即使是对孔子最为礼遇的卫国,也没有真正重用过孔子。
不过,在旅途中,孔子不断与各地的君主、士人和百姓交流,倡导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君子之道和身教重于言教。
他不停地游说,传播自己的思想,弟子逐渐遍布全中国,这其中的代表就有颜回、子贡、冉求等。
十四年周游之旅,也让孔子步入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孔子回到鲁国后,用余生进行着教学工作和整理保存古代文献的工作。他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评价道,孔子去鲁,说明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作为知识分子、读书人在立身处世,进退之间大有分寸,绝不会顾虑到生活问题。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所提倡的“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也正是孔子一生所求的写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孔子的周游列国之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永不磨灭的传奇。
而孔子所代表的先贤形象,其所推崇的儒家学说,也犹如一座精神的灯塔,照耀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在世世代代国人的心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