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就是喜欢美化名人、随意编排名人故事。
比如包拯,他在开封府呆了两年不到,却拍了236集《包青天》,开封府当时有这么乱吗?包大人24小时连轴转也办不了这么多案呐!
再比如乾隆,从《戏说乾隆》开始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他留了多少风流孽债?感情这皇上啥事不干专门微服私访加泡妞了。
……别以为就现代影视剧这么能编,古代文人笔记、民间故事等也照样不靠谱。
比如今天我要讲的王羲之,就流传了很多他的记载和故事,很多你还听过,甚至还深信不疑。
但是一笑翻遍资料,今天就要和你们讲一讲王羲之的事迹哪些是真那些是假,以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王羲之像陈老莲绘
首先还是讲点真的吧。
其实,真正对行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的是“书圣”王羲之。
直到了王羲之手中,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才得到最完美地结合。
说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写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其它方面的“天下第一”大多有人质疑,但王羲之的这个“天下第一”千百年来却少有人否认。
尽管唐代以后,世人看到的《兰亭集序》是摹本,但也无损于该作品的江湖地位。
这就好比你的卷子丢了,但照着你卷子抄的同学也能拿个全校第一——就问你服不服?
王羲之像
王羲之为什么这么牛?
首先人家是个天才。
王羲之他爹王旷也是位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就在墨香中耳濡目染。
他7岁就擅长书法,12岁时看见在他爹枕下藏了本前代秘传的书法著作《笔说》,就偷来读。
王旷知道了就去质问王羲之:“你为什么要偷我收藏的东西?”还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一听,赶紧跪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我这时候的才华和将来的发展了。”
王旷听了很惊讶,就把书给了他。
结果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就连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他的作品后对人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变得老成持重,必成大器。”
说完卫夫人又不禁哽咽道:“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要知道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夫人是“楷书之祖”钟繇的嫡传弟子。
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大才女*中“书”便是卫夫人。
* 四大才女:琴-蔡文姬、棋-妙观、书-卫夫人、画-管道升。
卫夫人还是古代女子学书的标准字体——簪花小楷的创始人。
——这样的大书法家面对12岁的孩子都自愧不如,王羲之有多妖孽就可想而知了。
卫夫人像
其次,王羲之属于“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那种。
只不过流传下来的有关王羲之练字的故事都属于老梗。
比如说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这个跟钟繇几乎一模一样。
再比如说王羲之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也有这样的传说,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陈毅吃墨的课文。
还有洗砚导致池水尽墨的 “墨池”,全国加起来不下十多处,光王羲之一人就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留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这只能证明古人在编故事的时候也比较懒,抄袭成风。
搞得我现在写个书法史都得将这些素材省着点用,不然后面就没得新鲜的讲了。
总之,王羲之是“1%的天才+99%的汗水”,还有“书香门第传承+名师单独辅导+书法变革时代”等外挂,终于成就了一代书圣。
王羲之不靠谱的传说还有个成语典故——“入木三分”。
东晋明帝要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板上,再派人雕刻。
王羲之写完后,刻工按照墨迹把木头剔去。
没想到剔了一层又一层,墨痕犹在。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由此,人们就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后来引申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不过,古人编的故事大多不可深究。
一笑自己亲自试过,毛笔多蘸点墨,在纤维疏松的木板上也能渗入个5、6毫米,按照1分=3.33毫米来算,咱也能达到书圣的6成功力了。
而且古人说“三”多是虚指,如韦编三绝、如隔三秋等,入木三分估计也有夸大的成分。
甚至还有化学系的同学说:“木头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王羲之必定用了碱性的墨,腐蚀性超强。”
——额,理工男果然可怕。
所以看笔力,别信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那套,太容易做弊了,关键还得看字的笔画、结构。
……好了,作为历史上的名人,王羲之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咱这毕竟不是《故事会》,就先讲到这,下面还是回到他的书法作品上来。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