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谁提倡的_提出知行合一之教的是_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讨论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一个永远跳不出的话题,而且争议之大,超出我们常人想象。就连先生的得意门生宗贤和惟贤,到晚年到正式与先生的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分道扬镳。

我们现在人,也都经常把知行合一这个话题,挂在嘴边,很少能懂先生的本意。比如把知行合一理解成真理与实践的合一;知识和行动的合一。

也有部分人说,“知”是体,而“行”是用。知行合一就是体用一源。这样理解,似乎也能通,但还是与先生说的话相违背。

当然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其强调社会实践,反对空谈,反对空想,更重视践行。这这一点在先生的说的话中,字里行间中都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比如在《与陆原静(辛巳)》中说,“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推寻所自,则如不肖者为罪尤重。盖在平时徒以口舌讲解,而未尝体诸其身,名浮于实,行不掩言,己未尝实致其知,而谓昔人致知之说未有尽。”

这些先生写给陆原静的信中,清楚的告诉我们,那时的部分人,喜欢“在平时徒以口舌讲解,而未尝体诸其身”。喜欢空谈,缺少践行,不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先生在《传习录》204条,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为何提出知行合一这个哲学思想。

此时有人问“知行合一”的话题,先生说,“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防微杜渐,要从源头开始下功夫,一念发动处,就已经是“行”了。有不良的念头立马就克倒,有不良的习惯立马就改变,这对于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先生也说是其“立言宗旨”。

这一点在当下,不管对于孩子的教育,青年人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现在社会无时无处不充满诱惑,年轻人抵御诱惑力的能力又差,所以社会上拜金,诈骗,吸毒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都是不能及时管住自己的第一念,放任自流而酿成大错,不得引以为戒,所以知行合一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们下面再深入一层,从理论的角度去探讨知行合一。

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中的“知”呢?

孟子说了,所谓“知”就是个是非之心,就是能辨别是非的心,能辨别是非的一定是“真心”,而不是“妄心”,一定是“道心”而不是“人心”。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人人都有良知,但都存在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致良知,所以先生晚年开始大力倡导致良知的哲学思想。

“致良知”里面的“致”字,就是知行合一中的“行”字。

关于“知”与“行”,《易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先生也经常引用。就是“知至,至之。”

先生说,“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在这里,“知至”就是“知”,“至之”就是致知,就是致良知,就是“行”。我们先把自性两个字的内涵弄明白。

先生在给弟子顾惟贤的信中,也提到了我前面讲的观点, 先生说,“‘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合一也。若后世致知之说,止说得一知字,不曾说得致字,此知行所以二也。”

先生这里说的更明白,自己为何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就是因为后人只谈知,只喜欢高谈阔论,而不去“致”,不去“行”。先生一生强大践行,不管广西剿匪,还是平叛宁王叛乱,先生都践行摆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时时事事致良知。

下面再说一下,对知行合一的争议点,还是有许多朋友认为“知”是体,而“行”为用。而且是许多修行的朋友,认为知行合一,就是即体即用。

但我们还是要尊重先生自己的初心,而不能对先生的初心妄加猜测。

先生在《答友人问(丙戌)》中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

先生这里明确告诉我们,知行就是用两个字来说一个功夫,一个功夫用两个字来讲更容易说明白。这一点研究阳明心学的朋友要注意。知行只能作为功夫来理解,不然就是妄加揣测先生的意思了。

《传习录》26条,先生对知行两个字是功夫,说得也很明白。

他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所的是一回事。

知时,心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时,心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只有心做到了真切笃实,明觉精察,一定就能实现知行合一。此时的心一定是干净的心,是真心,是道心,而不是妄心。是没有私欲隔断之心。

谈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去实现自性合一。先生在《传习录》5条,给了我们答案,就是要复本体,去存天理,去人欲。

先生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先生明白告诉我们,只有复了本体,明白了真理,知行就一定会合一。

换句话说,我们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是因为我们来到世间,受环境习气影响,由于良知有了私欲遮蔽,才出现了知行不能合一这个问题。只要能时时存天理,去人欲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时时致良知,去掉私欲遮蔽,真心自然会彰显,知行合一也就自然而然了。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