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方力 通讯员 方琳嬿
“昨天晚上,孙女跑来同我说‘爷爷你变明星啦’。”毛国元说着憨憨地笑起来,因为9岁的孙女看到爷爷又上新闻了。
1月10日,68岁的毛国元带老伴回到杭州西湖区双浦镇龙池村,给老人们过腊八、拜早年、发红包。
今年还是照例,全村7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600元,90周岁以上每人1000元,另外每人还送一箱八宝粥。
毛国元是谁?他是杭州市一医院食堂退休职工。
身上一件皮夹克穿9年,给老人们发红包发9年(舍不得买新衣,却连续9年给村里老人派“孝心”红包,杭州毛大伯:忘不了几十年前……)。
很多人好奇,这是一份特殊的“衣锦还乡”吗?
今天(1月11日)上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毛国元位于钱江新城的家,见面聊了聊。
1】儿子住江景大宅,家人都支持他,小孙女夸他“大明星”
毛国元夫妇住在儿子家,层层叠叠的水晶灯,落地窗外,是一览无余的钱塘江景。
“以前儿子和我们,住单位分的老房子,后来都是我们跟着他,一步步换到这里住。”
说起儿子女儿,两夫妻就笑得合不拢嘴——儿子大学毕业工作很出色,这两年做房产生意,媳妇原来是空姐大伯的老婆叫什么,女儿以前是有名的老师,现在和女婿一起创业。
“我们都不识字,都靠他们自己很努力。”两夫妻时不时翻出手机,给记者看照片。
小辈们努力奋斗,关键还很孝顺。
“儿子工作辛苦很晚回家,还要跑到我们房间,给我们拉拉被角什么的;媳妇也很好,衣服都是她给我买的;孙子也乖,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我房间里,叫我一声‘爷爷’;我女儿女婿也一样,很孝顺……”两夫妻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着。
听下来,奋斗和孝顺,就是这个家的底色。
毛国元年年给村里老人发红包,小辈们自然都表示支持。连9岁的小孙女,都夸爷爷的做法是“大明星”。
“小辈们都很争气,都能自足,子女啊侄儿啊这些,过年还要给我发红包大伯的老婆叫什么,一个五千一个五千的……都花不掉了。”
2】今年发了十多万红包,身上衣服只要30块,他说“钱我没用了”
毛国元从退休那一年开始发红包,今年第9年,领红包的老人已经从最初50余人,增加到151人。所以总数目每年都在增加,“开始是几万元,今年要十多万了。”
为什么要给村里老人发红包?
毛国元实诚,原话是:“我的钱也没啥很大的用处。”
“还有嫌钱没用的呀?”小时新闻记者笑起来。
毛国元老伴也大笑,“他自己很节省的,身上红毛衣30块钱,穿了好几年了。”
他年年去村里发红包,年年这件红毛衣,还有一件磨得掉了色的土黄色皮夹克。
“是的,买衣服我不讲究,100块钱买3件的。”毛国元摸摸袜子,“1块钱好了。”
原来,毛国元说“钱没用的”的意思是:看病有医保,平时吃双浦种的菜,顶多喝点高粱酒,没有什么大花销,钱足够用了。
这些年,他的退休工资都拿去发红包了。当然,两夫妻还有一些辛苦打拼的积累。
“年轻的时候,我很会做生意的。”毛国元说,他是双浦灵山洞景点最早一批开饭店的,比较能挣钱,后来又在萧山开过饭店,也承租过旅游大巴。后来进入医院食堂,掌了七年大勺,退休做到厨师长,干了20年,分到了市里的房子,村里也造了房子。
算不上衣锦还乡的大富商、大企业家,他只有个朴素的想法:“自己过好日子了,不能忘记村里长辈们。”
3】发出的每一分都是辛苦挣来的,现在日子好了,就图老人开心
其实,毛国元并不是双浦龙池村人。但这个笑容腼腆、说话和气的人,村里老人见面就夸他是“好儿子”。
(本报资料图片)
“我是在村子里长大的。”毛国元出生在杭州城里,3岁跟父母下乡到双浦。那时候日子不好过,分下来的胡萝卜都不够吃,天天挖荠菜。
那段日子,他一辈子都忘不掉,“太苦了,幸好村里的长辈邻居常来帮助,总算熬出来了。”
毛国元特别能吃苦,第一份生计是做小买卖。
冬天卖油条烧饼,凌晨做好从城里运到双浦去卖,每根油条挣1分钱,夏天还要卖棒冰。到后来做小吃开饭店,也都是起早贪黑的辛苦营生。
“我们发出去的钱,都是一分一分辛苦挣来的。”毛国元的老伴感叹,吃过很多苦,看不得别人受苦。
“他(毛国元)20岁时,妈妈因为没钱看毛病去世了。所以看到村里有的老人很苦,买点药都不舍得,就跟看到妈妈一样,心里很难受。”
毛国元第一年发红包后,很多老人就盼着了,他就一年年,坚持了下来。
(本报资料图片)
“现在,村里生活都好了,给他们发红包,就图个大家开心,祝他们健康长寿。”
毛国元说,有那么一份力量,就做那么一份善事,他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