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魏小兵 余瑶
孝感市金卉庄园一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佳节,湖北各地万名中小学生吟诵屈原名作《离骚》,余音绕梁、久久不绝,引来全国网友围观点赞。
一曲《离骚》,唱出千年前的楚风荆韵,而今天的荆楚大地上,正奏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行曲:武陵山区恩施州,脱贫攻坚战正酣;江汉油城潜江市,养虾有“稻”谱新篇;九省通衢武汉市,市民下乡成时尚……从高山峡谷到平原腹地,沉寂一时的乡村,以不同的姿态华丽转身,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6月9日-15日,在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的组织下,来自全国30余家涉农媒体的60多名记者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展以“产业融合兴江汉乡村振兴看荆楚”为主题的异地采访活动。一周时间里,采访团上茶山、下稻田、进园区,聚焦湖北乡村振兴之路,近距离观察湖北在推动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感受荆楚“三农”发展的强劲脉动。
湖北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的水稻示范田
倚“特”开路
特色产业引领脱贫攻坚
一条武陵山脉,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富集了令人迷醉的绝美风光,也造就了成片的深度贫困。
如何从高山峡谷中辟出一条脱贫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特产——“硒”。
坐拥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让恩施有了充足的底气,从发展富硒种植到开发生态旅游,一整套组合拳让山沟沟里的各族群众看到了致富的“硒”望。
今年4月,“恩施玉露”亮相中印首脑武汉非正式会晤,瞬间刷爆了朋友圈,成为“爆款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款让恩施人引以为傲的富硒茶叶,不仅制作过程不简单,脱贫带动力也不可小觑。
采访团走进“恩施玉露”区域公用品牌使用者——凯迪克富硒茶业公司的炒茶车间时,恩施玉露传统制作工艺第十二代传承人徐凌正用力推拉大蒲扇,扇干蒸汽杀青后留在茶叶上的水汽。据介绍,一捧纯正的恩施玉露,要经历蒸汽杀青、扇干水汽、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挑等多道工序,而且道道要求手法精准,才能完美保持茶叶的原质原色。
就是这样一片小小茶叶,承载着无数茶农的致富梦想。位于硒矿带上的屯堡乡花枝山村,过去由于产量低下、缺乏品牌,茶农守着富硒茶却始终富不起来。2009年,村里引入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286户社员将手里的2000亩茶园按照有机茶标准种植管理。从此,村民们的生活变了个样。
“我只负责打理茶园和采收,收的鲜叶直接卖给合作社。省心省力不说,关键是收入还有了保障。”村民吕真伟很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去年他家7.5亩的茶园纯收入达7万元。据了解,包括吕真伟在内,花枝山已有63户贫困户依靠种茶顺利脱贫,今年花枝山还要冲刺整村“摘帽”。
“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市精准扶贫的先锋产业。”恩施州政协副主席、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介绍,恩施市现有茶园35万亩,预计今年恩施茶叶总产值将达到20亿元,能有效带动12391户贫困户39651人增收。
硒产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产业。在培育富硒茶叶、瓜菜产业之外,恩施市还将硒与好山好水、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深度融合,发力生态旅游,创新硒旅休闲养生模式,为决胜脱贫攻坚再添筹码。
“一条金腰带,穿通南与北。人在路上行,好比当神仙。”在恩施大峡谷,“背篓哥”刘成松给记者们念了一段自己创作的形容“绝壁栈道”景点的顺口溜,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刘成松的家就在大峡谷附近的营上村。受益于大峡谷的开发,村里路修好了,自来水也通了。刘成松用当背篓工赚的钱种了20多亩药材,到景区租了个铺面来卖,不但脱了贫,还有了几十万元存款。“有大峡谷当靠山,只要人勤快点,致富就不难!”刘成松说。
“开发一个景区,造福一方百姓”,恩施大峡谷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2011年,湖北省属国有企业鄂旅投进驻大峡谷,历经多年精心打磨,终于让藏在“硒谷”中的美景露出真容,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养生。鄂旅投还将景区建设与扶贫攻坚同步统筹推进,让刘成松这样的贫困户,纷纷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景区共发展农家乐133家,带动540户1620人脱贫。
捕捉“硒+”机遇,做好硒文章,恩施成功闯出一条深度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路子,赢得采访团记者们纷纷点赞。“恩施市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挖掘硒的经济、生态价值,将硒与多个产业‘联姻’,推动脱贫攻坚走向纵深,这一做法值得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学习参考。”《海南农垦报》记者许雅说。
恩施玉露传统制作工艺展示
倚“绿”生金
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夕阳西下,晚风拂面,正是凉爽惬意的时候,潜江市生态龙虾城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只见一溜儿大排档沿街摆开,忙碌的服务员穿梭其中,将麻辣、油焖、蒜香、清蒸等各色口味小龙虾一一摆上餐桌,而桌旁围坐的食客早已按捺不住荆楚大地,来不及戴上手套就开始大快朵颐。
每到夏天,多少“吃货”为这只虾“神魂颠倒”。但潜江人更幸运,因为他们舌尖上的美食,就来自自个儿家乡,来自周围大大小小的稻田。
将养虾与种稻结合在一起,是潜江人的智慧结晶。2001年,潜江首创“虾稻连作”模式,经过多年摸索,克服龙虾产量低、养虾种稻茬口紧张等难题,又创新发展了“虾稻共作”的复合种养模式,走上了一条引领全国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在潜江后湖交投莱克小龙虾标准化养殖基地,采访团亲眼见证了“虾稻共作”的神奇:插秧机在稻田中欢快地来回奔跑,而田埂旁环绕着一条又宽又深的大围沟,一群小龙虾幼苗潜游其中。据基地工作人员徐杨介绍,基地刚收获头季虾,现在插秧期间把新一批虾苗放到大围沟里暂居,等到秧苗长结实了,再把幼虾引回稻田继续生长,这样八九月份还能再收一季虾。
种一季稻,收两季虾,同样是种田,潜江农民却有了两样收入,亩均可增收5000元。但对于潜江而言,“虾稻共作”更大的好处,是让潜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潜江位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在过去农业污水、废弃投入品排沟入河的年代,曾面临巨大的保生态压力。而现在,“虾稻共作”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小龙虾可以食用水稻田里的秸秆、杂草等自然饵料,它的排泄物又能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无需施用农药化肥就能让小龙虾和虾稻米实现同步增产提质荆楚大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潜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瑞说,“虾稻共作”被业界形容为“四小”典范,即小银行、小粮仓、小水库和小肥料厂,可谓形象地道出了这一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精髓。
十几年潜心做强一只虾、一袋米,潜江在产业链上走得越来越远——率先制定了虾稻产业全国标准,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了甲壳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京东潜江馆、牛牛网等网上交易平台和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等线下交易平台,实现鲜虾全国各地48小时送达,年吞吐小龙虾700万吨,综合产值达230亿元。
如果说潜江的绿色是从第一产业中延伸出来的,那孝感的绿意则是从农旅融合中萌发出来的。“一提起孝感,我首先想到的是米酒、麻糖,但是没想到孝感还有这样好看又好玩的特色小镇。”走进位于孝南区杨店镇的卓尔小镇,《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周刊主编周俭感慨道。
21平方公里的卓尔小镇,是孝感的一张崭新名片。依托杨店水蜜桃和农田水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卓尔小镇引进亲子教育、创意农业、田园手作等新业态,打造了一个集度假旅居、观光农业、医养健康、庄园文化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无论是节假日携家带口出门游玩的市民,追求深度休闲的资深玩家,还是怀揣创业梦想的城乡青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30公里外的金卉庄园,又给采访团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白墙灰瓦,玉桥临湖,淡淡的花香飘荡在空气中,盛开的紫色马鞭草随风摇曳。这个花香四季的主题庄园里,11个花卉园区、五大主题花海汇聚了96个科属560余个鲜花品种,简直是为爱花者量身打造的梦幻天堂。今年年初,运营仅3年,金卉庄园就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
把特色做特、农味做浓,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孝感市农旅融合势头正劲。据了解,目前,孝感有一定规模的农旅融合示范点342个,经营总面积达22.6万亩。
潜江市小龙虾交易中心里,工作人员在分拣小龙虾
倚“才”赋能
“三乡工程”唤醒乡村活力
才一年不到,罗丽莎开在乡下的“花香小厨”就火了。今年4月的营业额居然达到了30万元,这让在城市餐饮行业打拼了16年的罗丽莎始料未及。
“花香小厨”以共享模式运营,这在多数人看来还是个新鲜事物。去年9月,罗丽莎与罗兰、付志国合作,在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各自“认领”了一栋民宅,合伙办起农家乐。他们共享厨房、收银台和服务员,唯独不共享掌勺的厨师,三家全凭各自特色及风味吸引游客。而罗丽莎的招牌菜品“古井水煮活鱼”,总能让来来往往的客人“吃了不后悔”。
罗丽莎的成功,得益于杜堂村的蝶变;而杜堂村的改变,则要归功于返乡能人葛天才。
2014年,在建筑行业拼搏多年的葛天才被请回家乡杜堂村任“第一书记”,将一个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房多年闲置、土地大面积撂荒的“空心村”接到了手中。地里刨食收入微薄,杜堂村的出路在何方?这一问题一度深深困扰着葛天才。
多方调研考察,葛天才瞄准了杜堂村临近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区位优势,集中流转村里7000亩土地,开发乡村花卉主题旅游产业,建成了一个四季有花、处处有景的“木兰花乡”。
“木兰花乡”红起来了,前来观光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杜堂村彻底告别贫困。2017年初,武汉市提出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鼓励、引导和支持城市居民、工商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等到农村兴办实业,盘活当地资源,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一消息传来,头脑灵活的葛天才眼前一亮:村民外出打工、定居后闲置的农房可以利用起来了!
说干就干,葛天才带领杜堂村113户村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将闲置农房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估值入股,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装修、管理,引进市民、创业者、企业来杜堂村投资经营农家乐、文创等产业,村民则按照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
罗丽莎就是这样被引进到“木兰花乡”的。现在,除了农家乐,景区里还遍布着乡村书店、木兰文化博物馆、乡村振兴讲习所、非遗文化泥塑馆等各类特色小馆小店。市民下乡热情不减,“木兰花乡”大步向前,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元,土地流转、房屋入股、景区务工、自主经营,户户有门路、个个能创收。
杜堂村的变化,成为武汉市“三乡工程”最生动的注脚。据了解,通过实施“三乡工程”,2017年,武汉市共吸纳社会资金160.1亿元,农村空闲农房年租金达到1.5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64元。《南方农村报》记者刘琪这样评价:“‘三乡工程’开辟了城乡融合的新模式,返乡的能人、下乡的市民带旺了乡村人气,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各类新业态的萌生也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6月15日,采访活动接近尾声,记者们依然意犹未尽。“此行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湖北农业亮点多、有特色,在推进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对我们四川很有借鉴意义。”《四川农村日报》副总编辑杨红说。湖北地形地貌复杂,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不一,正如大家在采访中所见,有的正埋头奋战脱贫,有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有的城乡融合程度较高,已经初步显现“逆城镇化”的趋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一个个的剪影拼接组合,让大家看到了一张湖北“三农”全景图。放眼未来,期待有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荆楚大地,舒展出更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湖北天圆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从土耳其引进金果品种,该果集梨子、苹果、哈密瓜、香蕉4种口味于一身,具有果大皮薄、核小无渣等特点。目前,该公司在湖北建有23个金果生产基地,带动22个贫困村500多贫困户种植,每亩增收两万元。图为公司总经理杨志军(中)与采访团记者在种植基地里交流。
来源 :农民日报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