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之于陈,与有荣焉!打开陈氏在线,全方位感受陈氏文化的独特魅力,期待您认识陈氏,爱上陈氏。

文化熏陶提升品位·陈氏在线开拓视野

◆◆◆ ◆

我们常说,各省生员通过乡试取得举人功名后,就意味着拿到了入仕的资格证。但是对于众多新科举人来说,冲刺会试拿下进士才是最终目标,即便朝廷可以授予他们职务,也不会放弃会试的机会。

清初的时候,进士、举人的授职起点很高,比如顺治朝的前几次开科取士,考中的进士最低是从五品的知州,最高的是正五品的知府,新科进士中几乎没有知县。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_举人是官员吗_举人是现在什么官

这是因为,当时清政权刚刚入关不久,朝廷正在不断地统一各省,清军每拿下一省,各府州县就会出现大量的空缺。

虽然说朝廷一方面在招降前明官员,但缺口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新科进士们的仕途就十分顺利。几乎殿试发榜之后不久,吏部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他们进入新的岗位。有知府就补知府,有知州就补知州,根本不存在候补这一说。

然而,新科进士的数量十分有限,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要留在京城任职。所以每科会试之后,吏部会积极说服落榜举子们,让他们半工半读,先到地方任职,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参加会试。

清初官好当,举人出身的多被授予推官(康熙朝废除该职)、知州、通判、知县等职。也就是说,清初的举人含金量超高,一旦放缺,最不济也是个七品知县。

康熙中期以后,举人入仕的难度开始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家已经进入承平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省府州县官的稳定,官缺数量逐年递减。

举人是官员吗_举人是现在什么官_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

和经济领域的供求关系一样,任何商品如果供大于求,那么就会出现内卷的现象。从这时候起,考中举人拿到入仕资格的说法,已经显得有点虚无缥缈。就很现在的师范生一样,虽然有了教师资格证,但真正通过考试能成为编制教师的少之又少。

康熙晚年,进士数量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进士的平均入仕时间为8年,也就是说,读书人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中进士,但距离真正授职还需等到8年的时间。

举人就更不必说了,想要在吏部谋上一个知县,估计要等到老。在这种情况下,举人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机会适当的时候,只能去担任各种学官,或者索性到公办书院去当教师,从原先的公务员变成了事业编。

举人大挑制度的出现

从康熙中期一直到乾隆初年,举人入仕难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反而愈演愈烈。这对于朝廷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读书人考中进士的毕竟是少数,如果连举人都不能当官,那么无疑会打击读书人的积极性。

乾隆即位以后,就一直在思考举人出路这个问题。乾隆十七年,经内阁九卿议准,正式出台了“举人大挑”制度,让那些在会试中屡次落地的举人们,有一个晋身的机会。

乾隆的本意是好的,但问题是全国的官员编制是固定的,朝廷不可能因为大挑制度的出现,而增设新的官职。所以举人参加大挑是有很多门槛限制的。

首先大挑的时间不能太频繁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吏部规定是六年一次。这样既可以减轻朝廷的压力,也能让举人们有一个盼头。

其次是参加大挑的举人,必须是连续三次会试不中的。道理很简单,会试三次不中的举人,内心多多少少是对朝廷有成见的,他们绝不会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行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多把原因归结为考运不佳或是主考官取士不公。

让这些心怀成见的举人们参加大挑,可以有力化解读书人与朝廷之间的误会。当然,如果让所有举人都来参加大挑的话也是不现实的,说到底还是官缺有限,只能照顾困难群体。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_举人是现在什么官_举人是官员吗

第三是以貌取人。大挑制度的出现,原本就不是冲着举人们的才华而去的,无非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晋身的机会,学问才华不是主要的。

大挑的选拔标准很简单,就是长相俊美、身材高大,根本没有笔试,举人们只要排好队像模特走步一样,在主考官的面前展示一下体型就可以。

大挑的具体程序是,每十人为一组,每组选出样貌最、气质最佳者五人,即一等二人、二等三人。应该说,大挑的录取比例还是很高的,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五十。大挑获一等者授予知县,二等者授予学官。

从乾隆朝开始,各省的知县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大挑得以进入仕途的,这个比例占到了30%左右,仅比进士出身者略低。

这种情况很常见,大概率是大挑二等被选为学官。

学官因为不是地方行政官员,官方文献甚至地方志中,一般都不会记载他们的平生履历,所以很难找到相应的信息。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