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自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为报三顾之恩、托孤之重,竭尽所能辅佐少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自知年轻、无威望,才能不及丞相,便把将军国大事悉数相托,除祭祀等皇帝亲力亲为的活动外,都由诸葛亮进行决策:“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孔明先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实际上当起了蜀汉这个摇摇欲坠的小家,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活下去,还要以此为基础,实现人生的理想。可从三国的整体实力看,这又显得不切实际。在处理政务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公文,最有名的莫过于《出师表》,讲的是北伐的原因与战争期间的安排,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里就不再赘述。今天让我们看看诸葛亮执政期间的另外五篇重要公文,通过它们,了解孔明的处境与蜀汉的政局。

尚书令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_尚书令是干嘛的

正议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戒,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尚书令,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譎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欢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四海,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讨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

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呢?因为几位敌国高官给他写了信,需要统一回复。建兴元年,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纷纷致书诸葛亮,把天命人事分析了一遍,要求孔明先生看清形势,率领蜀国臣服于魏国,做个藩属之类的。收到这样的文书,诸葛亮的态度只能是严词拒绝,因为屁股决定了脑袋。

孔明先生把北方政权比作历史上的西楚、新莽,暗示曹魏必然像他们一样命不长久,蜀汉虽然军队少,但会和西汉、东汉一样不断崛起,最终统一天下。华歆、王朗等人如同当年为王莽唱赞歌的张竦,是助纣为虐,汉光武帝只用几千孱弱的士兵,就可以在昆阳打败王莽四十万军队,因为他掌握了正道,是正义之师。接下来又批判了曹操和曹丕,说当年汉中之战,孟德被我军教训得很惨,现在还历历在目;曹丕又那么荒淫,自不量力地篡夺汉室。你们这些人纵使有苏秦、张仪的口才也说不动我。文章最后,诸葛亮又给自己打气,兵书里讲了,有一万不怕死的军队,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轩辕黄帝手握几万这样的士兵,便能平定四海。现在我们有几十万大军,掌握了正道,完全可以打败魏国。

尚书令_尚书令是干嘛的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

平心而论,此时的形势已经不比当年了。楚汉相争时,项羽并没有统一北方,很多地盘掌握在其他诸侯手里,天下是分裂的,汉军可以各个击破;项羽不会用人,缺乏政治智慧,领导能力上有很大的欠缺,刘邦拥有韩信、萧何、张良等大批人才,能够发挥手下的长处。王莽从刘家手里接过江山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复古的改革措施激化了矛盾,导致各地豪强不断起兵。这些问题,曹魏都没有,诸葛亮不可能像刘邦、刘秀那样有可趁之机。

至于“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单独说肯定是片面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并非只要不怕死就可以获胜,蜀汉也没有几十万军队可以动员,能够派出十万已经是极限了。东汉自桓、灵以来,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曹操通过战争为北方百姓赢得了稳定,曹丕使用九品官人法笼络了世家大族,蜀国兴复汉室的“正道”已经没有太多吸引力了。四十年后,他们非但没能再创辉煌,反倒被魏国所灭。诸葛亮尽管引经据典尚书令,但无法改变综合实力最弱的事实,站在他的角度,《正议》这段文字能够提振士气、摆明态度,但也是无奈之举,总不能主动投降吧。

尚书令_尚书令是干嘛的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

绝盟好议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犄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策之上者。若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建兴七年,蜀汉朝廷突然得到爆炸性消息:孙权称帝了!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曹丕虽然称帝,但蜀汉不承认,说人家是篡逆、伪政权,孙权原先只是吴王,不是皇帝,所以能够结盟。如今仲谋也荣登大宝,蜀汉是承认还是不承认呢?如果是前者,天底下怎么能有两个合法的皇帝?天子威信必然受到影响。如果是后者,双方的联盟就难以为继,这正是曹魏乐意看的。许多蜀汉官员要求和东吴断交,天子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刘禅。诸葛亮的态度却与之相反,同意两帝并尊。

在这个问题上,孔明先生是比较务实的,要把东吴称之为“叛逆”“伪政权”,就得派兵去讨伐,可人家实力在你之上,又有陆逊、诸葛瑾等贤才辅佐,上下一心,中外协力,根本就不是蜀汉能够消灭的。断交的话,肯定要在永安增加军队,能够用于北伐的就少了,如果曹魏进攻蜀国,东吴也不会派兵牵制,从现实的角度说,还是应该维持友好关系,不要过于注重名声,更不要逞一时之快,毕竟国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派陈震出使东吴表达祝贺,双方还把魏国的地盘给“瓜分”了,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国,兖、冀、并、凉四州归蜀汉,司州以函谷关为界平分,这就是“地图开疆”的古代版本吧!因为鲁、梁都被划在了吴国境内,刘禅改封弟弟刘永为甘陵王,刘理为安平王,他们原来分别是鲁王和梁王。本来这样封就有点搞笑,鲁地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并非蜀汉疆域,封刘永为鲁王没有实际意义。但政治上的意义还是有的,按照蜀汉的逻辑,曹魏是伪政权,鲁地是被他们窃据的,所有权还是大汉的。现在已经商量好了,鲁地给吴国了,所以要把刘永改封到自己的国境,否则友邦会有想法。

尚书令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_尚书令是干嘛的

尚书令是干嘛的_尚书令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

弹李平表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耳。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除了和曹魏、孙吴斗智斗勇,诸葛亮还要和内部的李严相爱相杀,实在是太心累了,领导岗位果然不是谁都能干的。李平原名李严,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的副手,但他对建兴年间的权力、地位、工作安排都不满意。同样是先帝的顾命重臣,诸葛亮可以执掌大权,率兵北伐,李严却只能镇守永安,督运粮草,连首都都没有待过几天。他希望丞相可以给他更多利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讨价还价。

诸葛亮北伐,要把李严和他的军队调过来镇守汉中,李严说你都是益州牧了,能不能把涪陵、巴东等五个郡划出来,成立个江州,让我也当当刺史?魏国司马懿等人都开府,丞相也开府,我能不能也有类似的权力?诸葛亮为了团结李严,上表举荐他为骠骑将军,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汉中丞相府的事权也交给李严,同事们都感觉诸葛亮有点过了,李严最近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难道会哭的孩子就有奶吃?

建兴九年,李严督办粮草不利,劝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同意了,回来以后,李严又给刘禅上奏,说丞相是假装撤退、诱敌深入,诸葛亮一脸懵逼,仔细想想,原来李严是为了掩盖过失,把锅甩给诸葛亮,让朝廷以为是丞相贻误战机撤的军,并非他督运粮草不利。忍无可忍之下,诸葛亮上奏刘禅,将李严罢黜,这篇表文就是当时所写。

尚书令_尚书令是干嘛的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

街亭自贬疏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料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战果一度很好,南安、天水、安定都背叛魏国,响应汉军。可惜蜀国这边用人不当,派了马谡镇守街亭,他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最终被张郃击败。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撤退,把西县几千百姓带回汉中。事后,蜀汉方面总结整场战役的经验教训,认为得不偿失,三郡虽然响应,却没有转化为固有领土;西县掠夺来的数千人口,也不足以弥补街亭之战的损失。最大的失误就是诸葛亮用错了人,放着魏延、吴壹这些成熟将领不用,却让没怎么打过仗的马谡守街亭。

为了平息众怒,诸葛亮下令将马谡处死,并自贬三级,以右将军的身份行使丞相职权。蒋琬曾经问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杀人才,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回答说:孙武、吴起之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军法严明。丞相和马谡的关系是真的好,临终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两人亲如父子,但为了坚守法度,诸葛亮必须处决马谡,否则军心必乱,人人都有违背将令的借口,将来还如何治军打仗?

尚书令_尚书令是干嘛的_尚书令是什么职位

临终遗表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隐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五丈原临终之日,诸葛亮仍然奉劝后主约束自我,关爱臣民,亲贤臣,远小人。他还披露了自己的财产,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可以满足家人的吃穿用度。在外工作期间,官府包吃包住,不需要自己另外赚钱。去世时,不要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