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歌
电影《红旗歌》,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吴祖光编导,吕恩、王利夫、岳慎、马路等主演。影片根据刘沧浪、鲁煤、陈怀皑、陈森、牟大明、刘木铎原著同名话剧改编,描写纺织工人在旧社会遭受资本家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解放后提高阶级觉悟,在劳动竞赛中发挥劳动热情,为国家创造财富。同时批评保守落后思想和官僚主义。
解放前某城市的一个纱厂,工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受到官僚资本的残酷压迫剥削,尝尽了搜身、挨打、失业、饥饿的痛苦。工人们采取了蹲厕所、睡大觉、偷棉纱等各种方法进行反抗。为首的就是细纱车间的女工马芬姐、金芳、张大梅、赵美姑等人。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官僚资本家知道末日即将来临,便停发了工人的工资。工人们去找办公室要,办公室不予解决;到黄色工会去质问,遭到特务的鸣枪镇压。女共产党员金芳在这次斗争中领导了群众。特务们发现了地下党员彭刚、张秀山,便派特务杨德林去抓,张秀山不幸被捕,彭刚闻讯出走,留下了金芳坚持工作。工人们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出头讲话的赵美姑却被开除了。马芬、张大梅找资本家质问,碰了钉子。特务杨德林假意关心,答应为赵美姑讲情,赵美姑送了礼,才得以复工。杨德林一直在打马芬的主意,想通过她来了解工人们的斗争情况。张大梅和马父看透了他的鬼把戏。杨德林打倒病中的马父,马芬也被资方开除。解放军逼近城郊,资本家携款外逃,特务趁机放火,企图烧毁工厂。工人们组织起来,扑灭大火,抓获特务,保卫了工厂。解放了,彭刚当上了工厂管理员,工人们建立了自己的工会,金芳被选为工会委员,马芬姐回到了纱厂上班,她又与助理员万国英相遇。工厂开展了光荣的红旗竞赛,马芬却因万国英的官僚主义、张大梅的过激言辞而情绪消沉,她拖着赵美姑对红旗竞赛十分冷淡。万国英有工作能力,但他不相信民主管理,不相信工人的能力。马芬、美姑与金芳、张大梅、郭仙妮分在一组,马芬在竞赛中消极怠工,又出了事故,张大梅、万国英与马芬争吵起来,马芬当场辞工而去。由于没有了工作,马芬去找街长为她向纱厂求情,遭到工会拒绝,她只得买礼物去求万国英,好恢复工作。工会批评了万国英的做法,决定了处罚马芬的办法。金芳赶到马家,正遇马母病倒,金芳救起马母,找到马芬。彭刚和张大梅也来做工作,马芬在事实的教育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红旗竞赛中,万国英也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教育。在红旗竞赛中,他们终于赢得了红旗,马芬和万国英也在竞赛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马芬从心里由衷地喊出了:“我们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飞转的机器声中,一片嘹亮的红旗歌声响了起来。
吴祖光(1917-2003),又名吴召石、吴韶,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北京。1936年中法大学文科肄业,1937年─1948年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1937年,吴祖光创作抗日话剧《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随后几年间,他创作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和《少年游》等剧作。
1945年,他主编的《新民晚报》副刊率先发表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创办《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还创作《捉鬼传》和新剧《嫦娥奔月》,声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和《风雪夜归人》等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陆续创作出反映纺纱女工的电影《红旗歌》和儿童剧《除四害》等作品。1954年后,吴祖光导演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东北马家十部电影,为梅兰芳、程砚秋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63年,他与妻子新凤霞合作改编了评剧《花为媒》,成为了评剧舞台上的成功佳作。此外他还创作了《武则天》、《三打陶三春》、《闯江湖》、《新凤霞传奇》和《三关宴》等大量作品。
吴祖光曾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第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4月9日,吴祖光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吕恩(1921-2012),出生于江苏常熟,1941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从事进步话剧、电影演艺事业,参加了上百部话剧和十余部电影的演出,创造了为数众多的性格鲜明、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还乡日记》、《山河泪》、《郎才女貌》、《火葬》、《春风秋雨》、《红旗歌》中担任主角。1948年赴香港,加入了永华影业公司,在电影《清宫外史》中饰演瑾妃,在电影《骆驼祥子》中饰演“白口袋”。
1953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先后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20多个艺术形象,如《雷雨》中的蘩漪、《伊索》中的梅丽达、《这样的年代》中的道罗塔、《胆剑篇》中的勾践夫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马聂法、《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中的娃尔娃拉等。
2012年8月15日,吕恩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吴祖光和妻子新凤霞
我们
We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话剧《红旗歌》
大兴纱厂,许多石家庄人都很熟悉它。它兴建于1921年,1922年10月竣工投产,是石家庄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大兴纱厂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实现了战火创伤下民族工业的再兴。
在大兴纱厂的辉煌历史上,《红旗歌》是值得用浓墨重彩来歌颂和纪念的。作为解放区文学的红色经典之一,这部话剧的作者有六个人,是集体讨论创作,执笔人是诗人鲁煤。周扬在《论〈红旗歌〉》中说:“它是第一个描写工人生产的剧本。”
1947年11月东北马家十部电影,石家庄解放后的第三天,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的部分师生就踏着未散的硝烟走进了这座城市,深入大兴纱厂体验生活,其中就有鲁煤、陈淼、刘沧浪等人。他们被女工们的生产热情所感染,开始创作大型话剧《红旗歌》。
鲁煤在回忆录《从石家庄出发,“打着红旗进北平”》中就记载了这段生活的内容:“1947年6月,我自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毕业后,留学院搞创作。该校各学院分散驻扎在冀中束鹿县的几个村庄里,我院驻在小李庄。石家庄解放后的第三天,我们创作组几个同志,打起背包徒步行军到石家庄,分别下到工厂里深入生活,我来到大兴纱厂……《红旗歌》创作最初有同在纱厂深入生活的陈淼、辛大明同志,后期有参与该剧导演的刘沧浪、陈怀皑、刘木铎同志参加讨论,由我执笔……”
1948年12月,《红旗歌》完成初稿,由纱厂党委女书记戴新民送交当时的中共华北局宣传部部长周扬同志审看。周扬对剧本给予了肯定,指示由华北大学派文工团来厂体验生活,排演此剧。周扬指出,解放区的戏剧多是表现农村生活的,有优秀的代表歌剧《白毛女》,却没有表现城市生活的话剧,现在把《红旗歌》搞好,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1949年4月,《红旗歌》在正定县华北大学最后完成,并以边写边排演方式由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排演出来。这是第一部正面反映工人新生活题材的大型话剧,表现了石家庄解放前后共产党对普通工人的发动、引导和帮助,剧中主人公从一位觉悟不高的普通女工成长为一位新型的产业工人,也展望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光明前景。
话剧《红旗歌》首演后,立刻引起轰动,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了全国性的演出风暴。后来,由吴祖光执导摄制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坛盛事。这部话剧以石家庄的大兴纱厂为创作基地,以纱厂女工为创作原型,是第一个描写工人生产的剧本。其同名主题曲也随着话剧的火爆传唱到全中国,成为一首不朽的红色经典歌曲。
大兴纱厂,石家庄近代纺织业的先导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