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熊猫生活环境,在四川雅安、都江堰、乐山、绵阳等地,常有村民见到野生大熊猫下山进村串门儿。就在除夕前一天,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的村民,还看到一只野生大熊猫下山转悠,串门儿‘拜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渺笑着讲述这样一幕。
作为一名常年致力于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士,杨渺见证了四川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那么,野生大熊猫经常下山串门儿,反映了哪些四川生态环境的变化,背后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故事?
一组组数据:生态环境变化翻天覆地
“作为生态大省,四川森林、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对于做生态研究的人来说,在四川开展研究就像进了宝山,条件得天独厚。”说起四川的生态环境资源,杨渺眼里散发着光芒。
据了解,四川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天然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四川在长江、黄河上游为中国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屏障。
当谈及四川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时,杨渺从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娓娓道来:“四川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5%;重污染天数从2015年的143天减少为2022年的7天。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3年获评优秀等次。环境的改善,也反映了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覆盖率提高在减少水土流失和减少大气扬尘方面的作用。”
杨渺继续用数据举例,从1998年四川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开始,20余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8个百分点,目前达到了40.23%。
“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得到。”杨渺举例说,“比如我们在野外出差时,时常在路边发现成群的猴子或一些野生动物,有的就大大咧咧地从大马路上经过。”
杨渺说,“国宝大熊猫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如今,四川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实现了“双增长”,野生大熊猫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909只增加到1387只,增长超过50%;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到了目前的202.7万公顷。
一条条生态红线: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区
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四川为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黑颈鹤等在内的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环境。
杨渺介绍,“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有效保护了大熊猫、川金丝猴、达氏鲟、攀枝花苏铁等珍稀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图为大熊猫,拍摄于四川卧龙中华熊猫苑 作者/顾海军(杨渺供图)
图为川金丝猴,拍摄于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者/顾海军(杨渺供图)
根据最新数据,四川省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14.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59%。“全省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近50%的自然湿地面积被纳入了红线体系,依法实施严格保护与管理。”杨渺说,“这些区域涵盖了川西北高原包括若尔盖湿地在内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区。”
图为黑颈鹤一家三口,拍摄于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者/赵顺勇(杨渺供图)
“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后,可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实现统一管理和监督,解决了原有保护地相互之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导致的问题大熊猫生活环境,以及没有纳入保护地造成的管理缺位。”杨渺说。
据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四川省面积占比最大,约占74.4%,包括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片区。这片区域分布着13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杨渺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使得13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
“大熊猫栖息地位于山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保护和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杨渺补充,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可将生态保护、扶贫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共赢。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