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便化做精卫鸟,“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就叫“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后来虽然各家都有附会和增益,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名称、地点都不存在大的争议。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

郭璞注《山海经》写《山海经图赞》有“精卫”条:“炎帝之女,化为精卫。沉形东海,灵爽西迈。乃衔木石,以填攸害。”

史书多帝王将相,小说多才子佳人。上古神话中描述的也多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就是精卫填海,也要把精卫说成是炎帝的女儿,好像普通人就没有资格干大事,除了《愚公移山》中的愚公。

对“精卫填海”历代学者也是见仁见智。比较传统、比较大众、也算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由于古人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反映自然,以想象、虚构、夸张的手段来描述史事而创造出神话,并且把“精卫填海”用“执着”、“矢志不渝”的大词解说为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颂了“精卫”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或者阐释为对精卫悲壮与坚强的神话表达。

其余各种说法,不仅仅是牵强附会,更像哗众取宠,完全不必理会。

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_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_填海精卫填海小古文

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都是描写普通劳动人民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与大自然抗争的坚强意志。

对于精卫填海,文人们的态度也不一样。

以归隐形象著称的陶渊明写的《读山海经》中关于精卫填海,他把精卫和刑天一起,表达了对“即使失败,而刚毅的精神永不磨灭”的钦佩。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填海精卫填海小古文_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_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闻名于世的顾炎武对“精卫填海”是另外一种态度。

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_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_填海精卫填海小古文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填海精卫填海小古文_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_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

(《亭林诗集》卷一《精卫》)

这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精卫填海这种无为的牺牲态度的否定:

作者问精卫:“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这和愚公移山中智叟问愚公的话其实是一样的。

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_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_填海精卫填海小古文

精卫说:“我愿意填平这东海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绝不后悔;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最后作者感叹道“呜呼!你看不到,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

实际上背后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说:“你个傻鸟!”

精卫填海的精神的确令人悲怆,令人崇敬,但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穷其一生,能有什么结果?

窃以为用到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继续用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教导后生,真是非纯即坏。

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叫汪兆铭的人,年轻的时候一心想要推翻满清统治。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精卫,告诫自己要像精卫那样为了民族大业,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百折不回。他因为刺杀满清大臣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奋笔疾书,写下豪迈十足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何等的大义凛然。

唉,做为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我不知道用“精卫”做为名字的汪兆铭最后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