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谢承汇老师的圆明园线下游活动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沈阳锦州线下游活动
提起中国近代史,估计诸位脑海中会立马出现,一鸦二鸦,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大清真是一败再败,输到最后真是“脸都不要了”。
不过,从1860年到1894年,大清也碰上了难得的相对和平的发展时间。不过这30多年也不是完全平静。在1884年前后,爆发了中法战争。这场仗相对鸦片和甲午战争来说,教科书里讲的不多。但在我看来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清王朝的命运走向。
说起来,法国人就想把越南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大清作为越南名义上的宗主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不过,越南的重要性在大清统治者的眼里还是跟朝鲜差了不少。
朝鲜王国想干什么都得跟大清早请示晚汇报,而越南不用,基本处于自治状态。而且大清在越南这地儿没少吃亏,当年乾隆皇帝所谓十全武功之一的安南之役,就是打越南,结果是面子上赢了,战场上输了。所以大清和越南关系属于面和心不和,但这次法国人来真的,打得越南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向大清求助。
◇阮福时(1829年-1883年),原名阮福洪任,越南阮朝第4任君主(1847年—1883年在位),年号嗣德,也称“嗣德帝”。中法战争期间,越南阮朝的实际统治者。
此时是1883年光绪九年,光绪帝还没亲政,慈禧太后接到越南的求援信后,犯了难。这个国家是个反复横跳的货,想当初乾隆帝揍他的时候,越南人向法国求助,自愿割让土地,换取法国出兵。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国人算是越南人自己请来的。现在好了,请神容易送神难,法国人胃口越来越大,这会儿你想起大清了。而且来说,越南要是朝鲜距离这么近,大清真就帮了。越南不仅山高皇帝远,而且道路难走,气候也极不利于大军作战。为了小小的越南,劳师远征不仅挑费过大,而且搞不好再让法国人闪击到边陲重镇昆明,那到时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要命的是,此时大清正在琢磨建设现代化海防,哪有钱干这事儿。打得过打不过都得罪法国人,抗法援越这事,怎么看都是一笔赔本买卖。
◇恭亲王奕訢晚年照
不过,此等军国大事慈禧自己也难以决断,于是,就把军机大臣叫齐了,看看其他人的意见。当时军机处领班是恭亲王奕䜣,这会儿摆在50多岁奕䜣面前的也是一堆烂事,自己身子骨不好也罢了,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当年陪同治帝逛妓院,落得一身杨梅大疮,现在有进气没出气,眼瞅着要死。如今再让他处理军国大事,早就没了当年辛酉政变的激情了。
因此,慈禧问他什么,奕䜣是能应付就应付。慈禧问奕䜣:六爷,越南被法国人欺负了,咱能不能打?奕䜣回答的很痛快:不能。又列了一大堆理由。慈禧又问:我听说越南有支黑旗军,统领叫刘永福,之前把法国人揍趴下过一次,有了这个人,咱们再出兵帮帮忙,法国人不就完蛋了么?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刘永福,此人本来是中国人,早年间参加过天地会,跟太平军合作过,属于刑部挂号的一级通缉犯。后来进驻越南保胜(今越南老街),后被越南国王诏安。之前几次跟法军打仗都占了便宜,慈禧说刘永福之前把法国人揍了,指的是1873年,刘永福跟法军约战,诱杀法国海军上尉安邺。总而言之,刘永福还算是能打几下恭亲王奕欣,但毕竟是泥腿子出身,不讲武德打打游击,搞个偷袭还行,正面和法军硬刚就别闹了。
◇紫光阁功臣像的刘永福形象
◇ 黑旗军军旗
谁知慈禧提到刘永福这个人,奕䜣急眼了:他可是大清头号通缉犯,您忘了当年咱是怎么追杀他的了?再说了,我搞洋务这么多年,深知法国人没那么弱。老佛爷您别老听外头传言,咱们虽然比二十年前强点儿,现在还不是法国人的对手。慈禧听了奕䜣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后,拍案而去。奕䜣知道失言,赶紧跪下请罪。慈禧虽然免了他的罪,但对奕䜣更加不满,同治年间就跟我不对付,还找人把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弄死了(此事详见:),早就想换了奕䜣这个军机领班。
不过,慈禧知道,恭亲王入职军机20多年,门生遍布朝野,想换了他没那么容易。于是,早在十几年前,慈禧就着手培养自己人。而且这帮自己人,还是老佛爷精挑细选过的。都是所谓“清流”,也就是一帮学习四书五经长大的传统读书人,比如说之前讲过的张之洞,张佩纶恭亲王奕欣,李鸿藻,翁同龢这帮人。
慈禧提携这帮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制衡奕䜣。这帮人满脑子都是食君禄,忠君事 ,解君忧,平日里讲话都是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在当时大清朝廷有很大影响力。现在慈禧对奕䜣不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慈禧先是在朝中公布了越南的求救信,本来这事儿就是军机处商量,现在军机处都是奕䜣的人,没事儿,临时召开军机处扩大会议,让满朝文武都来讨论讨论。这一讨论不要紧,清流们一下兴奋了,都嚷嚷着要跟法国人拼命。
◇张佩纶(1848年11月24日一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号篑斋,直隶丰润齐家坨(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晚清时期名臣,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李鸿章之婿,近代才女张爱玲祖父。
其中有个叫张佩纶的更是连上几封折子,一方面说军机处的做法令人寒心,公开表示:军机处畏战心切。另一方面,还把为什么要打,怎么打,都说了一遍,比如说,张佩纶一再强调,打仗之前应先选将。李鸿章跟左宗棠就不错,这二位长期跟洋人打交道,当年左宗棠还在新疆痛击老毛子。派这二位去,想那法国人,必然闻风丧胆,落荒而逃。另外,刘永福早就痛击法国人,此人可用。刘铭传办事儿也不错,让他接任云贵总督,筹措军饷,训练士兵,大清定能得胜。
看上去言之凿凿,实际上空话连篇。筹措军饷,怎么筹?云南刚发生报销案,震惊朝野,省里亏空比天大。还指望李鸿章左宗棠一出面,法国人落荒而逃?法国刚在克里米亚把俄国摁在地上摩擦,真打起来,大清不行。
不过,清流派是一帮舞文弄墨的人,从来不用为具体事情负责,说怎么漂亮怎么说。有了张佩纶这封奏折,清流派更是将一封封主战的奏折递了上去。面对朝中清流们的奏折,慈禧很满意,打不打先放一边,至少给了慈禧一个能清洗军机处,换掉奕䜣的机会。正在此时,慈禧最希望看到的奏折来了。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生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有个叫吴峋的翰林写了一封折子,里面痛骂军机处腐朽无能,耽误大清复兴,主张裁撤军机处全部人员,让醇亲王出山,组织新的军机处。醇亲王奕譞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光绪被选召当皇帝之后,这个亲爹为了不重蹈大礼议事件的覆辙,赋闲在家已经快十年了。早就憋着干票大的,如今听说有人保举自己出山,那真是穷汉子得了狗头金——偷着乐。
于是,奕譞也向慈禧上折子,一方面自夸自己是大清皇室里最会打仗的人,另一方面主张跟法国人掰掰手腕。慈禧一看奕譞要出山,这下时机成熟了。于是,下令让奕䜣卷铺盖卷回家休病假,醇亲王奕譞走马上任。
等醇亲王奕譞上任后,立即着手准备跟法国人打仗的事儿。时间来到1884年,这一年,朝中有三件大事儿要办,一是慈禧太后的50岁大寿——中国人传统讲究过9不过10,四十九岁就算50。同时光绪帝也要准备大婚和亲政。
当然了这三件哪个都没办成,因为这一年,中法之间在越南正式开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醇亲王奕譞这一接手才发现,这仗没法打。
原本张佩纶说的种种道理一个都行不通,首先来说,刘永福搞个偷袭还行,打游击也行,真跟法军主力硬刚,他也不行。现如今,刘永福的黑旗军早就被法军打得丢盔弃甲,退居兴化固守。要不是去年冬天红河水泄,法军军舰航行困难,暂时休战,现在刘永福早就死了。其二醇亲王跟清流们纸上谈兵的时候都好着呢。从哪运兵,后勤怎么弄,钱从哪来,商量的有鼻子有眼的。真正实施的时候才发现,没法办。越南那地儿,道路难走,有些地儿必须用船运兵。而且河道崎岖还特别浅,一次只能运几百人,要想把军队运过去,没一俩个月根本没戏。
更难受的是,战前必须准备的粮草军饷,更是没地儿弄。大清上上下下都要花钱,哪有富裕银子供你打仗。总而言之,醇亲王一上任就知道,六哥说得太对了,这仗不能打。
不过,毕竟狠话都放出来了,这会儿不能打也得硬着头皮打。于是,醇亲王奕譞先想找个人把这个锅背下来,就算这仗最后输了,找这个人顶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找来找去,既然之前有理有据的张佩纶说能打,那就让他指挥战斗。可惜,张佩纶是“嘴强王者”,到了前线之后其指挥水平就暴露无遗。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海军在中国沿海横行无阻
1884年8月,张佩纶指挥马尾海战。那输的一败涂地,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福建沿海的海防岸炮被扫荡干净。同时大清还是失去了台湾海峡的控制权,法国人借机进攻台湾,还有北上威胁京师的意图。张佩纶也知道自己是给醇亲王背锅的,赶紧回京请罪,被判充军发配。
海战打不过,陆战就行了?不行。一样节节败退。朝廷急派冯子材坐镇指挥,这才有所谓镇南关大捷。说是大捷,其实一共击毙法军74人,毕竟刚在马尾被法国人摁在海里摩擦,此役战果虽说可以忽略不计,但也算是挽回一点颜面。
◇冯子材(1818年-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
◇点石斋画报中的“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的结局,中法签了个和约,史称《中法新约》,主要几条:法国代替大清,成为越南保护国;中越边境开通商口岸;今后中国修了铁路,法国人要是用,打个折;法国从台湾撤军。从内容上看,《中法新约》并不太像不平等条约,也从另一角度说明,至少在当时,法国人对大清的土地没什么兴趣,连台湾都没要就走了。
◇《中法新约》局部
但是这场战争对大清的影响就显得深远的多。就在中法在马尾交锋的过程中,法国军舰上有个日本观察团,详细记录了马尾海战的过程,对大清水师的实力有了深入了解,这为十年后的甲午战争做足准备。对了,这个观察团里有个36岁的日本海军大佐,名曰:东乡平八郎。
中法战争中,大清为何要抗法援越算是说了个大概。不少人说,大明亡于党争,在我看来大清王朝也是如此。
慈禧看奕䜣不爽,看上去手段高超的把奕䜣换下去,把奕譞换上来,实际上就是拿大清国运做赌注,把战争当成清洗异己的契机,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无语。而且,中法战争只是个开始,到了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跟李鸿章,李鸿章跟李秉衡之间党争更甚。结果大清就在这种内斗中走向深渊。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gxmw666